中文署名,作者仅2人,中国长城登上顶刊封面

研发家 | 2025-07-21 0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是基因组中可移动的 DNA 序列,被称为「跳跃基因」,其活动驱动基因组进化,但也可能引发基因突变。逆转录转座子通过「复制-粘贴」机制,将 RNA 逆转录为 DNA 后插入基因组新位点,是基因组多样性与不稳定的双重来源。其中,LINE-1(L1)是人类基因组中唯一具有自主转座能力的逆转录转座子,占基因组约 17%。尽管绝大多数 L1 因序列截短或表观沉默而失活,但少数活跃拷贝的异常表达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等密切相关。解析 L1 的调控机制与功能,对理解生命调控和开发疾病治疗策略意义重大。

近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刘念课题组在遗传学领域的顶级综述期刊《遗传学趋势》(Trends in Genetics)发表题为「人类基因组中 LINE-1 的调控与功能进展」(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LINE-1 regula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human genome)的封面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 L1 的多层次调控网络及其在生理与病理中的双重角色。文章从表观遗传、转录调控、RNA 加工到整合限制的 L1 全生命周期视角,阐明 L1 如何被精确控制;同时深入探讨了 L1 作为「基因调控工具箱」的功能 —— 通过转录依赖的增强子、启动子及染色质结构元件,影响胚胎发育、癌症演进、免疫应答和衰老进程。

(文章封面:LINE-1 元件约占人类基因组的 17%,显著影响基因组结构和基因表达,影响胚胎发育、衰老、癌症和其他疾病等关键过程。封面插图将 LINE-1 比喻为长城,突出其在界定不同基因表达程序中的作用。长城两侧的对比视图展现了 LINE-1 插入所驱动的多种基因组变化。)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刘念副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 2019 级博士生李秀峰(已毕业)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LINE-1(L1)元件广泛分布于人类基因组中,涵盖多种家族、亚家族、长度和序列类型。逆转录转座子(包括 L1、L2 长散在核元件、短散在核元件 SINEs 以及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ERVs)和 DNA 转座子共同占据人类基因组的约 43%,而蛋白质编码序列仅占约 1%。其中,L1 元件占基因组的约 17%,并被分类为 L1PA、L1PB 和 L1MA 亚家族。

L1 的活性受到严格而复杂的调控。在表观遗传层面,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如 H3K9me3 和 H3K27ac)通过沉默或激活染色质状态,维持 L1 的动态平衡。转录因子如抑癌蛋白 p53 和 KRAB 锌指蛋白(KZFPs)直接结合 L1 启动子区域,抑制其转录;而宿主与 L1 的「进化军备竞赛」则驱动了调控机制的持续更新。在 RNA 层面,L1 RNA 上的 m6A 修饰影响 L1 的转录;MOV10 和 TUT4/7 等 RNA 结合蛋白通过降解 L1 RNA 或抑制剪接限制其转座潜力。在逆转录整合层面,APOBEC3 家族蛋白则通过诱导逆转录过程中的突变进一步抑制 L1 活性。此外,DNA 修复通路(如 Fanconi 贫血复合物)通过切割 L1 插入的中间产物,在整合阶段限制其基因组破坏效应。

L1 不仅是基因组的「寄生者」,更进化出多样的顺式调控功能。进化上年轻 L1 的 5' UTR 可充当增强子,通过远程染色质互作激活胚胎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尤其在合子基因组激活(ZGA)中发挥核心作用。进化上年老的 L1 则通过与核基质蛋白(如 SAFB)结合,参与染色质三维结构的组织,形成拓扑关联域(TAD)边界,影响基因组结构。此外,L1 衍生的嵌合 RNA 能够作为长非编码 RNA 脚手架,招募 KAP1 等沉默复合体,调控 X 染色体失活和神经发育。这些功能揭示 L1 已深度融入宿主的基因调控网络。

 

L1 在生理与病理背景下具有双重作用。在胚胎发育早期,L1 通过增强子活性启动合子基因组激活,随后通过 RNA 介导的染色质沉默确保发育进程有序退出。然而,在癌症中,L1 的异常插入可能破坏抑癌基因(如 APC),驱动肿瘤发生;另一方面,L1 可以与周边基因形成嵌合转录本,产生肿瘤新抗原,这有助于癌症靶向治疗的发展;其激活的免疫应答(如 cGAS-STING 通路)又可能抑制肿瘤进展,凸显其双重角色。在衰老过程中,L1 的去抑制导致慢性炎症和基因组不稳定,而靶向 L1 的反义寡核苷酸可逆转部分衰老表型。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共济失调和雷特综合征中,L1 的异常活动通过 DNA 损伤和免疫通路加剧神经元退化。

L1 的调控与功能仍存在诸多未解问题。例如,不同调控因子如何在特定细胞状态下动态协作或竞争以平衡 L1 活性?RNA 修饰(如 m6A 和 m5C)如何时空特异性地影响 L1 的转录与转座?L1 如何精确选择远端基因作为染色质互作靶标?此外,L1 衍生物(如 ORF1 蛋白)能否作为跨癌种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其激活的免疫应答如何优化以提高癌症治疗效果?

 

未来研究需结合单细胞多组学、高通量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模型,揭示 L1 在发育与疾病中的动态调控网络。开发靶向 L1 的反义寡核苷酸、表观药物或免疫疗法,有望为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相关疾病提供全新治疗策略。随着技术革新,L1 这一曾被视为「基因组寄生虫」的元件,正逐步展现出其作为生命调控核心参与者的复杂魅力。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tig.2025.04.011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