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残酷!中科院博士,应聘某普通二本惨遭拒...

研发家 | 2024-05-20 0

中科院博士学成归来,面对残酷就业市场现实却屡遭拒门外......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某中科院博士,毕业后又做了几年博士后,今年想应聘武汉某二本大学,最终失败了。

 

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在当前严峻竞争的就业市场中,一个中科院的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员,多数人眼中耀眼的他理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求职时竟遭遇冰冷的市场现实。武汉某二本大学的关门拒绝,这一幕在日渐激烈的求职市场中显得尤为刺眼。对于曾经走上同样求职道路的青椒而言,那股无形的压力似乎又一次来临。

 

是学历的光环不再,还是别的原因?

 

网友纷纷评论,有人认为“博士毕业求职不易,科研能力才是关键”,还有人表示“省辖市高校需要大量博士,博士资源紧缺”;也有声音提示“过了35岁的男博士求职更难”。

 

知乎上搜索博士毕业,关于年龄焦虑的问题比比皆是。延毕率高达70%,不少良好的机遇(如青年基金及“带帽”基金)又设置了“年龄门槛”,也难怪人人都有危机感。

 

博士不好就业”的现象已经延续多年,博士人数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了“博士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职毕竟有限,僧多粥少的现状难以容纳逐年递增的毕业博士大军。如果说一些理工科博士还能在产学研结合上找到一席之地的话,那么人文社科博士基本上恐怕只剩下公职与教职可以争取,而这些职位也有预算与编制限制。

 

也有第一学历被歧视的情况:据网友爆料,其本科就读于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博士在上海交大就读并顺利毕业,工作3年后,辞职面试网易,却因为第一学历非985/211高校,直接被拒之门外。

除就业压力外,近年来,博士生群体的学术科研压力也在日渐增大。

 

不发表就出局”已成为科研界默认的潜规则。读博生涯,也是与焦虑同行的旅程。伴随近些年追求绩效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及审计文化的盛行,博士生的发表成了高等学校科研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士生成果发表的硬性规定依然是每一位博士生的“紧箍咒”。一位博士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个没有文章的博士,就像没有子嗣的妃子。”

 

博士面临的压力不仅仅要搞研究,写论文,“还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

 

在复旦读博的王同学十分无奈,“生活上有挺大压力的,关键是没钱。现在博士也要交学费了,每月学校给的补贴又少的可怜,长这么大了有时还不得不跟家里要钱,很不好意思的。”

 

绝大多数博士生已为成年人,需要自己负担吃穿用度甚至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费用。而中国目前的博士生待遇与国外相比差距较悬殊。

 

中国博士生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几个部分,助学金、奖学金、导师的课题收入补贴、兼职。

 

伴随着物价的持续走高,博士生每月的生活补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大部分博士生只能寻求家庭支持,或者做兼职,影响了对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经济上的紧张是生活压力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个人情感。而更令人压力倍增的是来自父母的催促,同辈的对比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博士生中,15.2%的博士生未婚,甚至没有男(女)朋友,另有39.6%属于已有男(女)朋友的未婚博士生――已婚博士生不到一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位博士生谈到自己的情况:

“我到了这个年龄,父母虽然不会特别催促我,但平时聊天还是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担心和焦虑。其实身边同学父母“催婚”的还不少。而且来自社会的压力也很大,比如前不久新闻中提到:相亲市场中,女博士排在相亲鄙视链的最末端。

多重压力下,我国高等学校博士生正面临高抑郁风险。

 

中国教育报曾有一篇名为 “唯学历论”早该休矣的短文,里面说到: 

 

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不愿花时间通过创新方式方法选拔优秀人才的用人单位,其格局、视野是值得怀疑的,其前途是值得忧虑的。对于一个社会、国家来说,从历史上看,无论古今中外,凡是社会进步、朝气蓬勃的时代,“不拘一格降人才”就会成为主流人才观,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但是,在现实环境里,愿意用创新方式方法去选拔人才的单位还是少之又少。

 

所以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改变大环境很难,或许,比起学历,不断地让自己更优秀,成为真正能够发光发热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正如网友分享的这位主人公——中科院博士没有被挫败,相反,他选择持续深造、继续提升,显示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积极上进的态度值得借鉴。

 

无论怎样,高学历求职者的难题值得社会关注。在科技日新月异、人才市场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求职者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培养体系的现实适应性。以开阔的视野、正确的职业规划,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高学历终将成为才智开发的沃土,而不应成为就业路上的障碍。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