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编号10001号”博士因病逝世

研发家 | 2024-06-03 0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消息,马中骐研究员于2024年5月28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作为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之一,他的学位证书编号是10001,因此常被誉为新中国首位博士。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获王淦昌物理奖等多个奖项。

“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去年11月曾刊文《“新中国第一号”博士》介绍了马中骐先生的人生故事。文章介绍,马中骐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学家、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学部委员钱三强签发了他的博士学位证书,证书编号是“10001”,新中国第一号。现在,这份学位证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第一批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年龄偏大,一般在四十岁左右。”现场的发言中,马中骐提到了年龄。当时,马中骐43岁。从他第一次读研,到拿到博士学位,用了16年。

1956年,16岁的马中骐进入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国家动员在职干部考研究生,马中骐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胡宁。1967年,马中骐回到兰州大学。
 
直到10年后,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38岁的马中骐再次考取胡宁的研究生,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
 
“憋了十年不能搞科研,急得很。”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马中骐说。由于此前已有学术积累,这回,他在高能所成为了同学们的“大师兄”。
 
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建立。条例从1981年起实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始培养博士。
 
马中骐回忆,这年8月,组织上同他谈话,决定在研究生里挑一批底子好的,直接当博士生。他被选为“试点”,要求“抓紧写篇高水平博士论文出来”。
 

4个月时间,马中骐就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1982年2月6日,马中骐在高能所的一间教室里作了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阵容豪华,由7位物理学界的顶级专家组成:主席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还有胡宁、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4位学部委员。

1982年2月6日在高能所举行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会场。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毕业后,马中骐留在高能所工作,始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重点在群论方法及其物理应用,一直到2005年退休。他在1991年获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三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评价马中骐的研究成果是“能留得下来的工作”。“像杨先生那样,留个山头下来当然了不起。”马中骐说他的工作像“小砖头”,“大水来的时候,泥沙都被冲走了,但‘小砖头’能留下来”。
 

 

▎中国首批博士名单

 
40年前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博士
 
中科大6人。

中科院6人。

复旦4人。

山东大学1人。

华东师范大学1人。

全国才18人,太金贵!!!
 
根据教育部今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博士研究生已超过61万人。
 
40年过去,中国每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达到了40年前的5555.5倍……


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老师?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