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士狂编200多篇论文,被揭发后畏罪自杀,可他造成的撤稿影响直至今日还在继续,更有人称其的造假为科学史上最大的学术骗局之一。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刘智鹏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建议内地增加一年制的硕士课程,以对应双需求。一方面是企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第二是本科生对于进修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连续多年为青年科技人员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而奔走呼吁,但他的一个总体感受是:“减负喊了几年了,年轻人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令人遗憾的是,领导的指示、部委的政策尚未完全落到实处,一些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关心和政策利好还停留在纸面。”袁亚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新一届的博士研究生复试即将开始,如果你的各种材料已经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核,那么就能进入博士复试环节了,越到最后一步,就越要谨慎专注,如果是面试时因为突然紧张,缺乏准备或者没有提前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而表现出一些不利于复试得分的行为,那就冤了。 今天小编就整理了一些复试的各种“雷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抓紧来避坑~
一高校教授被指多篇论文疑似学术不端,结果他反手告了自己已毕业的研究生,指控这位曾经的学生存在欺诈,在论文里使用复制的图片 ……
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确实挺辛苦。高校教师的待遇低吗?确实老师工资条上不怎么高。那要说高校教师又辛苦又清贫,是这样吗?我敢肯定说,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不会。
一高校院长在一年时间内发表了7篇论文,堪称高产。可近日,他被扒出其中的6篇论文都是从论文工厂买的! 这种恶劣的学术不端现象为何屡见不鲜,有人觉得可能与“收益大、风险小”有着直接关系。
考研人苦苦备战终“上岸”,却可能面临“流浪”校外的境遇。 近日,“研究生多到无宿舍可住”的话题冲上热搜。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以后报学校要考虑包不包住了”、“读研的成本又要变高了”。从非全日制到全日制专硕,“不予安排住宿”的人群范围逐渐扩大,高校研究生宿舍“容量”告急。
《Science》期刊发表一篇题为“In the latest twist of the publishing arms race, firms churning out fake papers have taken to bribing journal editors”的文章,具体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