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畜禽细菌性传染病风险预警与防控团队探讨了芽囊原虫在健康与疾病中的多重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上。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葛献鹏团队首次揭示了CHMP5缺陷通过影响细胞内吞—溶酶体—线粒体系统引发骨骼干细胞衰老,进而导致系统性肌骨骼关节紊乱病,同时还发现抗细胞衰老药物能够显著缓解相关病变。相关研究发表于eLife。
据《科学》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联合研发的NASA-ISRO合成孔径雷达卫星(NISAR)最快将于7月26日从印度发射。
每逢花粉季节,许多人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瘙痒的症状,这是一种过敏反应,即花粉热。一项新研究显示,花粉热患者或许某天可以受益于一种开创性的“分子屏障”,该屏障能阻止花粉进入鼻腔黏膜,且不太可能像常规疗法那样引发副作用。7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免疫学前沿》。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侃研究组合作,在《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志(The FASEB Journal)》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枸杞子通过促进骨形成改善废用性骨流失而发挥“坚骨”功效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进一步解析了枸杞子“坚骨”功效的科学内涵。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李春忠、陈龙团队联合教授宋震团队,发现溶剂化结构中均匀电子云分布对电解液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有前景的电解液设计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及其他阳离子基电池电解液的设计提供了参考。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
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人们味觉的部分或完全丧失。而现在,一种将石墨烯衍生材料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设备能够“品尝”出酸甜苦辣,未来或能帮助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恢复丧失的味觉。该研究成果于7月7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谷洁/钱勋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分析了来自26个国家横跨14年的4017个畜禽粪便宏基因组,揭示了家畜粪便中含有大量已知和此前未被识别的耐药基因。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样本信息资源中心王亚文、李晓娇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基于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递药系统,通过共递送棕榈酰化抑制剂2-溴棕榈酸(2-BP)和化疗药物顺铂(DDP),实现了对PD-L1抗体耐药性黑色素瘤的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