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昆虫可以降解塑料,为塑料废物的处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每天使用的塑料袋、塑料瓶和塑料包装无处不在。虽然生活方便,但也留下了很大的环境隐患。许多不起眼的废塑料不仅会造成“白色污染”,还会对农业生产、动物生存和土地资源构成威胁。那么,自然界中是否有生物可以降解塑料呢?
对弱视病人视觉皮层微环路异常机制的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朋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文雯团队合作,利用超高分辨率7特斯拉功能磁共振成像和频率标记脑电技术,揭示了人类弱视患者视觉皮层微环路层面神经活动异常。相关论文于4月11日在影像神经科学发表。
染色体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精确分离调节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应祥团队研究揭示了植物拟南芥泛素连接酶后期促进复合物/细胞周期的方法(APC/C)调节减数分裂染色体正确分离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丰富了蛋白质泛素化装饰调节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的分子机制和功能网络。《植物细胞》发表了相关结果(The Plant Cell)。
“分子胶”实现了钙钛矿零件的大规模涂布和印刷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栋和刘生忠的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制备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开发了分子胶界面导向技术,完成了高效、大规模的钙钛矿零件涂布、印刷和制备。相关成果发表在焦耳上。
研究催化剂-媒体相互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包信和在氧化物-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界面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人员傅强发现,当氧化物介质与氧化物催化剂相互作用较强时,其与金属催化剂的相互作用相对较弱,反之亦然。相关成果表在《美国化学协会志》上。
科学家们开发了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耿旭辉、副研究员李盛红团队与研究员邓德会、副研究员崔晓菊团队合作,开发了基于“盔甲”传感材料抗硫中毒的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并将该仪器应用于污水处理池和下水道井中的硫化氢气体以及海底海水中硫化氢气体的原点检测。《危险材料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成果。
松展动力晒仿生机器人:可以模仿90%以上的人的表情
在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上第一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松延动力N2机器人获得第二名,其身高仅为1.2米,脚步稳定,受到高度赞扬。
复旦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新亮相,培养“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
四月十八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相继举行。
仿生眼技术加快服务机器人产业化
近日,仿生视觉产业与投资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大学仿生视觉与脑智能研究所所长张晓林在会议上指出,视觉是机器人的灵魂,也是机器人智能的体现。仿生视觉技术可以加快智能机器人的工业化,全面进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场景。
朱松纯新书见面会在北京举行
4月16日,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承办的《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结构》媒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本书主编、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与多家媒体代表就其团队成员进行了讨论,围绕通用人工智能(AGI)探讨了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