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智利的一台小行星搜寻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微小的白色光点正以惊人的速度划过背景星空。据《科学》报道,天文学家即刻开始追踪该物体在早期图像和业余观测中的轨迹,网友也对它展开了热议。一切很快便清晰起来:这个光点正以20.9万公里/时的速度穿越太阳系,这样的速度表明它不可能围绕太阳运行,而是一个星际闯入者。
近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刘利峰团队携手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科研人员,成功构建了一种铜基催化剂(DO-Cu-NS/CF)。该催化剂可在碱性条件下实现多聚甲醛(p-HCHO)的高活性、高选择性电氧化。相关成果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慧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环境学院恢复生态学团队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芒属先锋植物在重金属胁迫下的资源权衡适应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与土壤》(Plant and Soil)。
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加工研究所食品加工研究室团队在ε-聚赖氨酸联合姜黄素对大肠杆菌的光动力灭活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研发了以ε-聚赖氨酸(ε-PL)与姜黄素(Cur)联用为介导的光动力对大肠杆菌的协同杀菌技术,并揭示了其杀菌机制,为新型非热杀菌技术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轻工食品科学与技术》(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色杂粮科技创新团队教授冯佰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 正式发表。 该研究表明氮肥提高了糜子淀粉结晶度和有序结构,增强结构稳定性,导致淀粉糊化焓值升高。
对于植物来说,“繁殖”与“生长”、“花朵”与“叶片”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航团队联合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学者,对横断山区高、低海拔生境内的优势种类杜鹃花进行了研究,重点关注杜鹃花的花、叶抗冻性以及种间和种内开花、展叶物候时序,从适应进化的角度提供了线索。相关研究发表于《树木生理学》。
一项新研究表明,现场艺术表演的魔力可能会在观众的大脑中体现出来。观看同一场当代舞蹈现场表演的观众的脑波会同步,这表明他们有着共同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但当人们单独在视频上观看同样的表演时,这种同步性就不会出现。相关研究7月9日发表于《交叉科学》。
7月1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50米山脊上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以下简称阿里实验一期)建成并实现“首光”观测,标志着我国在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排序作为最基础、最常用的计算范式之一,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搜索引擎、路径规划、数据库等众多关键任务中。由于排序本质上的高度非线性,传统硬件通常依赖复杂的比较器网络和频繁的主存访问,在大数据时代愈发受限于带宽、能效、面积瓶颈。近年来,存算一体技术基于忆阻器的存算一体架构,因其高密度、多电导态和高能效等突出优势,已成为突破传统“存算分离”架构瓶颈最具潜力的方向之一。然而,排序等非线性计算因其高度依赖复杂比较器网络,一直被视为存算一体领域最难攻克的挑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