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大规模的二维金属材料制备
研发家 | 2025-07-07 33

在中国神话中,哪吒用莲藕“重塑身体”的故事家喻户晓。有趣的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最近也完成了类似的“创造”壮举。他们成功地“重塑金身”了金属,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制备大面积的二维金属材料,并创造了一种单原子层超薄金属。它的厚度只有头发直径的20万分之一,有望创造一个新的二维金属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于13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自2004年单层石墨烯发现以来,二维材料极大地颠覆了人类对材料的原始认知,引领了凝聚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二维新时代。在过去的20年里,二维材料家族迅速扩大。目前实验中可以获得数百种二维材料,理论预测近2000种。

现有的二维材料就像一个千层蛋糕,它的三维母体材料最初是由层层叠加的结构组成的。科学家可以像撕纸一样剥离完美的单层。然而,现实中有97.5%以上的材料,如金属,都是“压缩饼干”结构——每个原子似乎都被360度的强力胶粘住了,从中撕下完整的单层比上天堂还难。

为了将完美的单层从“压缩饼干”中剥离出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研究员带领团队,开发了原子级制造的范德华挤压技术,成功实现了原子极限厚度下各种二维金属的普遍制备。这些二维金属的厚度只有一张A4纸的百万分之一,是一根头发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想象一下,把三米见方的金属块压成这种二维金属,它的面积可以覆盖整个北京。

“虽然在过去的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非常薄的金属材料,但它们的横向尺寸和面积很小,通常小于100纳米。从纳米材料的定义来看,这些材料应该算是零维材料,而不是二维材料。同时,之前制备的薄层金属和衬底具有很强的化学键相互作用,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二维材料。”共同通信作者张广宇表示,本研究首次实现了大规模二维金属材料的制备。

对此,国际审稿人一致高度评价该工作“开创了二维金属的重要研究领域”和“代表二维材料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

“正如三维金属引领人类文明的青铜、青铜和铁时代一样,原子极限厚度的二维金属有望在许多领域带来技术创新,如超微型低功耗晶体管、高频器件、透明显示器、超灵敏探测、极致高效催化等。”张广宇说。(记者陆成宽)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