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金属玻璃断裂的谜团
近日,Xi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首次从原子方面揭示了金属玻璃(也称为非晶态合金)容易断裂的关键原因,并找到了控制其特性的关键方法。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期刊上。(PNAS)。
中国队解决了手工光学材料量产难题
近日,Xi交通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张彦峰、副教授焦佼、济南大学教授聂永开发了一种不对称的手性炭硼烷衍生物合成方法,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该方法采用商业化的起始材料,可以在不需要手性HPLC(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情况下,通过两步一锅的方法精确构建光学纯手性附近的桥联碳硼烷衍生物,实现10克以上的规模化制备。
科学家们揭示了原花青素中枢止痛的多重机制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屈建强、燕先侠团队、空军军医大学教授陈涛团队在实验与分子医学中发表研究,首次曝光了一种天然多酚化合物——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ACs)通过抗氧化应激和靶向钾离子通道,增强VLO兴奋性,实现快速止痛机制。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冰川至少有8次进退
山地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确认上次冰期千年规模变化趋势和主要控制因素,有利于探索上次冰期气候突变的原因。
骨质疏松症骨折的治疗取得了新的突破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广东工业大学教授谭女欣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镁-阿仑膦酸盐的研究(Mg-ALN)金属有机框架(MOF)为了应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挑战,水凝胶的创新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年毕业晚会和学位授予仪式由国科大举行
7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5年毕业晚会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雁栖湖校区西区运动场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于英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周琪、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何宏平、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李军锋、北京市怀柔区委副书记、区长梁爽等出席仪式。国立科大党委常委。
浮游植物活动和海冰消溶活动促进北冰洋有毒汞的释放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谢周青、特别副研究员乐凡阁团队基于北冰洋现场观测,揭示了浮游植物活动和海冰融化引起的局部对流对夏季北冰洋汞排放及其时空变化的关键控制作用。7月2日,相关结果发表在《自然通信》上。
最近的结果为世界卒中病人提供了“中国方案”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降低致残率的关键治疗方法。然而,一些患者在静脉溶栓后仍然面临瘫痪的风险。溶栓后抗血小板治疗什么时候进行,选择什么药物,什么时候服药,对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这也是困扰卒中治疗的临床问题。
中国科技大学实现了多模量子纠缠态的损耗制备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林毅恒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袁海东合作,运用离子陷阱系统的振动模式,演示实验中可编程损耗的工程方法,成功制备了两模、三模、五模量子多体纠缠态。7月2日,相关成果在《科学进步》中发表。
考古学成果揭示了蟠镜中的“文景之治”
铸镜行业作为青铜时代晚期最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为探索这一阶段的政治生态、经济结构和产业组织提供了特殊的视角。中国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长期关注青铜时代晚期铸镜行业的演变模式。自2017年以来,它与国内外许多考古文化单位深度合作,并陆续发布了许多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