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保护有助于扬子鳄“优生优育”
近日,安徽师范学校教授吴孝兵研究小组解读了扬子鳄饲养和野外种群的基因组多样性现状,揭示了多年人工保护对提高扬子鳄这一稀有物种遗传多样性的贡献。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我国扬子鳄保护提供了准确的“基因地图”,提醒扬子鳄保护进入“优生优育”时代。研究成果最近在《科学进步》中公布。
光与电的结合,使芯片实现“光速处理”
来自新加坡和美国的两个独立科学团队的研究表明,与传统电子芯片相比,光和电的计算芯片具有更好的计算性能和更低的能耗,或者可以满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动的计算需求。两项背对背的研究于4月9日在自然界发表。
科学家们为新型环肽分子的高效选择提供了新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陆晓杰研究小组联合研究员赵玉军研究小组和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楚钱研究小组,系统揭示了环肽库的选择结果,包括各种环形方法,并提出了不同的化合物选择和验证方法。相关研究于6月27日在美国化学会会志-金发表。
慢性炎症不是衰老的标准,谁能幸免?
一项研究表明,生活习惯工业化程度较轻的群体可能不会经历炎症性衰老,而后者则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慢性轻度炎症。
原发性震颤的遗传机制再次取得新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朝霞/邓健文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毕鸿雁团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洪道俊团队等合作发现,HSF1基因可变数量串联扩增(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引起原发性震颤的遗传机制。有关论文于6月23日在《大脑》上发表。
深圳市先进院三平台当选工信部第一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全国首批241个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包括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设备制造等6个领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研究院”)及其下属机构当选3个中试平台,当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深圳排名第一。
北京“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倡议在北京发布
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论坛于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由清华大学牵头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所牵头。论坛开幕式上,多位专家共同发布了《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为凝聚全球力量,构建未来能源供应新范式,推动世界碳中和目标实现,北京倡议作出了贡献。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试点开设“民营企业联合基金”
6月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江苏恒瑞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瑞制药)、深圳迈瑞生物医学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医疗)、杭州协同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同医疗)、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鲁制药)4家民营企业正式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以下简称民营企业联合基金),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深入参与中国基础研究的关键一步。
“科学与中国”“嘉庚讲堂”四川之行顺利开展
6月25日至27日,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主办、成都科学技术协会、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承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四川省温江中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科学与中国”“嘉庚讲堂”在四川省顺利开展。
第十六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大赛结束,清北学生获得团体金奖
6月29日下午,第十六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以下简称“丘赛”)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团队获得了团队金奖。清华大学2022级求真学院学生李钒祎获得个人全能奖(丘成桐奖)金奖和个人单项奖“周炜良奖”金奖,清华大学2021级求真学院学生李宣佑获得个人全能奖银奖和个人单项奖“陈省身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