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动引导、身体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对图像采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准确记录静态图像,灵敏地捕捉场景中的动态变化。现有的动态和有源像素传感器技术集成了动态事件检测和灰度图像采集两个功能,但每个像素通常需要几十个晶体管和电路元件,结构复杂,功耗高,集成困难,同时面临高速时钟同步等工程问题。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典型病理生理过程。视网膜激光凝结等传统疗法治疗视网膜病变多年,但疗效有限,可能产生视力缩小、视神经萎缩等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高效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策略。
人类的视觉功能依赖于并行视觉通道的高效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大细胞通道的加工运动和粗糙的视觉信息,而小细胞通道的加工颜色和空间细节。
分子结构在决定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A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DA'D-A型小分子受体(SMA),其构效关系的系统研究仍然比较匮乏。
4月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解码了手部运动的“神经地图”。通过观察猕猴抓东西时的大脑活动,他们首次发现猕猴大脑运动皮层中有一种类似定位系统的神经编码机制,可以在抓取过程中实时跟踪手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就像手机导航显示移动轨迹一样。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信》杂志上。
由国家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大脑运动皮层中存在类似的GPS神经编码机制,通过记录猕猴执行自然抓取任务时的神经活动,可以在抓取过程中立即表征手在空间中的位置。这为了了解大脑如何控制运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给大脑界面设计和机器人运动控制带来了重要的启发。
温度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素,可通过表观遗传装饰影响植物的萌发、生长、盛开和产量。H2A组蛋白组合.Z已被证实能够感知温度变化,并通过调节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来影响植物形态的形成。多梳蛋白抑制复合物PRC1和PRC2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调节因素,通过催化组蛋白H2A/组蛋白组合H2A.Z单泛素化(H2)Aub/H2A.Zub)和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时空特别沉默下游基因,从而调节植物细胞命运的决定和发育阶段的变化。在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中,PRC1开始改善胚胎基因(如 ABI3、LEC1)抑制,而PRC2保持这种抑制,以确保顺利发芽。如果缺乏PRC1或PRC2功能,细胞胚胎就会再次干燥,形成愈合组织。
2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研究小组成功开发了脑机接口软微电极植入机器人——CyberSense。像缝纫机一样,这个机器人将比头发更柔软的电极精确地植入动物大脑,为脑机接口和脑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支持。
4月29日,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发布了基于科学基础模型的智能研究平台——ScienceOne。S1-Literature文献助手和S1-ToolChain科学工具调度台由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曾大军现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