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开发了分离性能可切换的石墨烯智能分离膜
智能薄膜和主动分离技术是薄膜探索的一个新兴领域,可以在外部刺激下实现分离特性的可逆调节。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苏阳、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赵金平、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宁发现,将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纳米片混合组装成复合膜,可将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膜转化为对溶剂类型反应明确、分离性能可切换的智能膜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信》上。
一步生成关键药物框架,新技术可能大大降低帕金森病药物成本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科研团队在“自然”-合成》(Nature Synthesis, IF: 20.0)发表研究论文。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博士生任晓林为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黄元、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刘松为联合通信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为第一通信单位。
世界上第一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首航成功
6月28日,世界上第一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氨晖”在安徽合肥巢湖水域首航取得成功。这标志着氨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航运行业的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开辟了有效的新路径,对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水上交通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南开大学获得2029年亚洲化学大会承办权
近日,泰国曼谷召开了第22届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FACS)全体会议。会议期间,南开大学代表中国成功获得2029年亚洲化学会(以下简称ACC)的承办权。
新模型的自动识别可以降低机器采用菠萝的损伤率
最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旱作农业工程团队在基于混合监督学习的菠萝智能识别算法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该团队设计了一个基于混合监督学习的团队(MIset)为了快速提取菠萝的位置和几何信息,有效降低了机器人手臂抓取过程中水果的损伤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人工智能工程应用》中(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科学家们成功地为中国人开发了糖尿病诊断工具
记者从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香港中文”)医学院获悉,该学院最近与埃克塞特大学、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中国1型糖尿病基因风险评分(C-GRS),大大提高了糖尿病分类诊断的准确性。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26日在糖尿病学上发表。
华中师范大学团队揭示催化新机制
多相催化剂是能源转换和环境改善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这一领域,识别和准确控制催化剂中的活性位点一直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郭彦炳教授团队和合作伙伴的新研究首次揭示了负荷金属催化剂中氢化活性位点的形成机制和高效催化原理,为多相催化理论的发展和环境能源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4月3日,科学(Science)这个结果是在网上发布的。
猴痘的来源不是猴子吗?科学家们找到了答案
猴痘病毒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它的宿主,即携带和传播病毒但不会生病的动物。现在,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给出了答案——火脚绳松鼠(Funisciurus pyrropus),这是一种生活在西非和中非森林中的啮齿动物。4月8日,未经同行评议,相关研究在《自然》旗下公布。 Square预印本平台。
精确的定量合成生物学方法“编程”多样性菌斑图
从斑马条纹到叶柄网络,生物斑图是有机体通过自组织形成的时空有序结构,揭示了基因调节、环境适应和物理规律之间的深层联系。这些不均匀的微观图案不仅承载着物种进化的生存策略,也隐含着发展过程的精确逻辑。生物斑图不仅可以显示生命系统的复杂性,而且在生物发育、生态适应和疾病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万多年前,土耳其人试图冶炼铜
2021年,考古学家在土耳其东南安纳托利亚地区的Gree Filla遗址,发现了形状奇特的玻璃样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