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第七届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国际会议(NENS2025)在北京开幕。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主办,聚焦“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的前沿与应用”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纳米能源与压电半导体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参加会议,深入探讨这一快速发展新领域的最新成果、发展前沿和产业应用新路径。会议主席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研究所主席。
近日,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研究员刘伟与合作伙伴系统分析了小鼠初期心脏等中、内胚层器官的动态发育图,创新构建了覆盖小鼠原肠运动后期至心脏等器官原基形成期的单细胞精度三维数字胚胎。相关结果发表在《细胞》中。
6月27日,《中国气候问题蓝皮书(2025年)》(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显示,气候系统的升温趋势仍在继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升温、海平面升高和冰川融化速度明显加快。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和显著地区。加热速度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越来越多。2024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溶损失、中国沿海海平面等监测指标创下新高。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生态与害虫控制研究所披露细微核糖核酸(miRNA)白蚁免疫反应的关键作用,为白蚁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论证。《昆虫科学》在网上公布了相关成果(Insect Science)。
记者从中山大学了解到,世界顶尖数学家张益唐已经回国全职加入中山大学,并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定居工作。6月27日,中山大学举行聘任仪式,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向张益唐颁发聘书,并佩戴校徽。
噬菌体占肠道病毒的90%以上。噬菌体作为肠道菌群的关键调节因素,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高血压等疾病密切相关。虽然小鼠、猪和蟹猴被广泛用作肠道研究模型,但其噬菌体多样性仍缺乏系统认知,跨物种比较和与人类噬菌体相关的机制研究几乎空白。
中国工程院外国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讲座教授孙学良团队与马里兰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低成本铁基卤化物材料,整合了正极活性材料、电解质和导电剂的功能,展示了电极的“自我修复”能力。该工作预计将处理全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成本方面的关键瓶颈。6月25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
科学家发现,当黑猩猩听到笑声时,他们更容易接近一个可能存在或没有奖励的物体。这项研究监控了四只训练有素的黑猩猩。它将与盒子互动或忽略盒子,根据盒子是否可能配有食物。这项研究表明,听到积极的声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寻找食物和搜索行为。相关研究于6月26日在《科学报告》上发表。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其诊断的关键在于对斑点和血管壁的精确分割和定量评估。但传统的手动分割方法效率不高,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而现有的计算机自动辅助工具在精度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这一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精确诊断和治疗。
近日,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教授何晓顺/郭志勇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匡东明合作,研究揭示了乙肝慢性和急性肝衰竭进展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肝病学上(Hepa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