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梨泛转录组揭示了抗性和质量的繁殖基础
砂梨(Pyrus pyrifolia)它是中国南方梨的主要栽培品种,种质资源丰富,在梨的石细胞含量、果皮颜色、抗性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对梨的品种和抗性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吴俊团队在《农业科学报》(英语)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 研究论文正式发表。这项研究创建了第一个梨泛转录组,揭示了梨繁殖过程中抗性和质量特性的相关性。
我国科学家实现了超表面非线性效应的有效增强
近日,中国科学院Xi光学研究所瞬态光学研究室非线性光子技术与应用研究小组在超表面光子学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noscale上 Horizons(IF=8.0)论文第一作者为研究生瞿子诫,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为西安光机所。
植物线虫分泌“特工蛋白”劫持宿主免疫系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线虫和细菌病害监测防治团队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上(New Phytologist)研究成果在线发布。这项研究首次揭示,甜菜孢囊线虫通过分泌SKP1/BTB/POZ 结构区域效应蛋白模拟植物SKP1蛋白,抑制宿主免疫系统,促进线虫成功寄生。这种分子机制的分析为新植物线虫防治策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大脑大开!用棉花生产虾青素,真能拥有虾青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研究员杨作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柳小庆合作开发了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为提高棉花的附加值提供了新的方向,对提高棉花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学者为巨噬细胞免疫疗法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陈军团队研究揭示了PSGL-1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吞噬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功能机制,阐明了PSGL-1分子作为巨噬细胞吞噬检查点的新功能,为巨噬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免疫学上(Science Immunology)。
研究人员开发了大豆蛋白电镜亚细胞定位方法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胡宇飞团队对植物蛋白电镜亚细胞定位中APEX2(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衍生物)标签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开发了大豆蛋白电镜亚细胞定位方法。《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相关成果(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1.7亿年来,昆虫与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动态互动机制被揭示
6月20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非凡团队的研究揭示了1.7亿年来昆虫与环境条件变化的动态互动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期刊上。(PNAS)。
卫星遥感数据准确量化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创新研究所(空间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石玉生团队在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遥感反演估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清洁生产》上。
中国科学家首次绘制了心脏节律的人脑地形图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赵国光、任连坤、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斯白露联合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一篇原创研究论文。立体定向电极的应用首次构建了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心脏搏动规律的时空动态激活图,建立了大脑拓扑空间特征与递质受体分布的联系,为了解心脏信号处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有望为一系列由脑轴异常引起的临床脑心脏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西安交通大学开发了复杂合金,创造了屈服强度和拉申塑性的新纪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的研究成果以“机器学习设计高强度塑性合金”问题在网上发表在网上。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Yasir Sohail、张崇乐是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张金宇教授、马恩教授、孙军教授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刚教授、薛德珍教授、杨阳副教授、博士生张东东、高少华、范晓轩、张航也参与了这项工作。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唯一的通信单位和完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