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实现快速、低成本的SAR三维成像!
4月9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研究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重点项目“合成孔径雷达微波视觉三维成像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结论审查会上发布了一项原创研究成果——合成孔径雷达(SAR)微波视觉三维成像理论方法。
人工智能授权的天文学开放科学会议举行
4月7日至9日,“人工智能授权的天文开放科学大会”在之江实验室举行。会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UNESCO)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之江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24-2033年科学促进国际可持续发展十年”(以下简称科学十年)框架下,旨在响应“科学十年”的国际倡议,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天文学研究以及如何促进开放科学的发展。
获得临床试验许可证的阿尔茨海默病原创药品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刘瑞田团队首次发现了一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体——Aβo*3F,并开发特殊靶向A。βo*3F抗体。近日,基于这一成果,获得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临床试验许可,与北京智源宏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原I类药物AA001单抗体启动临床试验。
第一批互联网卫星将在美国亚马逊发射
柯伊伯,美国亚马逊公司的卫星互联网部门,最近将发射27颗卫星进入轨道。该公司希望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充分部署卫星互联网。(SpaceX)星链抗衡。
历史上最大脑的“地图”详细描述了大量的神经元及其活动
研究人员通过在小鼠大脑中绘制1立方毫米以内的细胞,创建了迄今为止最大、最详细的哺乳动物大脑“布线图”。这一里程碑性成就还详细展示了单个神经元的大规模活动,这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第一次。
新冠病人的睡眠-觉醒规律更容易紊乱
俄罗斯秋明医科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当光线不足,夜间光线过多时,新冠军患者很容易出现睡眠觉醒规律障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时代生物学》杂志上。
探索能够塑造宇宙的无形力量
2025年3月,欧洲空间局(ESA)欧几里德任务发布了第一批调查数据,为科学界揭开了深空区的壮丽景象。这次发布的数据以三张马塞克图的形式呈现,覆盖了广阔的天空区域,展示了数十万个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星系,并首次对3.8万多个星系和500个引力镜头候选人进行了分类调查。
中医复方可以精确狙击“蜱病”病毒
记者8日从天津大学了解到,学校生命科学学院王涛教授团队发现,由金银花等五种中药组成的“清气固血方”可以通过独特的分子机制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该研究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提供中医治疗方案。国际期刊《中国病毒学》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教授苏定强,捐赠了150万元,帮助发展天文技术
3月31日,天文仪器与技术创新奖捐赠仪式暨苏定强教授学术报告会在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教授苏定强全额捐赠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100万元和单位匹配奖50万元,共150万元,旨在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天文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成果,开设“天文仪器与技术创新奖”。
我国金属材料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研究员团队领导的最新科研成果,在成功保持金属材料高韧性、高塑性的同时,提出了新的结构设计理念,大大提高了其稳定性。该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