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DNA(cfDNA)指细胞外游离的DNA,存在于血液、血清或尿液等体液中。CfDNA的片段组学特性可以用于微创、即时、动态地监测生理和病理状态,在肿瘤早期筛查和复发监测、母婴健康、肝脏移植、感染性疾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郭志林在《自然食品》上发表了最新研究。他们揭示了传统肉类生产对水污染的长期影响,提出通过适当改变人们的蛋白质摄入来源,有望显著提高地下水环境质量,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的国际合作空间科学卫星“天关”(Einstein Probe,EP)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捕捉到一个转瞬即逝的宇宙X射线信号,号码为EP240414a,为揭示恒星死亡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研究成果于6月26日在《自然-天文学》上发表。
中国科学家在再生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所王伟团队首次发现,维生素A代谢物视黄酸是调节哺乳动物再生能力的关键“分子开关”,成功实现哺乳动物器官的完全再生。
基因是一种DNA分子,它存在于我们的每个细胞中,掌握着我们体内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这对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尤为重要。同时,基因还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药物、诊断试验、亲子鉴定和转基因作物。
“27.32%!我们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日前,海南大学物理光电工程学校实验室响起欢呼声。学校新能源光电材料设备团队自主研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中国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认证,稳态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32%,超过今年2月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公布的26.95%效率纪录和马丁•5月份格林太阳能电池效率统计表中包含的27.3%的行业基准值,意味着海南大学在第三代光伏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蝗虫聚集是蝗灾爆发的核心因素。为什么这些农业害虫会“聚集”?2020年,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团队发现,蝗虫聚集依赖于一种化学信号-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那么,这个化学信号是如何产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