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结构的转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研发家 | 2025-06-28 33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郭志林在《自然食品》上发表了最新研究。他们揭示了传统肉类生产对水污染的长期影响,提出通过适当改变人们的蛋白质摄入来源,有望显著提高地下水环境质量,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近年来,肉类消费的持续增长带来了越来越明显的环境效应。畜牧业不仅贡献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人类蛋白质摄入量,而且占用了30%以上的土地资源,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和水污染的明显问题。在世界许多地区,特别是集约化养殖集中地区,地下水磷酸盐浓度明显超过自然水平,威胁饮用水安全,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挑战。

该研究系统评估了传统肉类生产对地下水磷酸盐污染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模拟了将传统肉类摄入量减少10%,并使用大豆蛋白(大豆)、新动物源(虫)、生物技术创新(培养肉类或真菌蛋白)等替代品补充蛋白质需求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结果表明,这种替代策略可以减少基肥的使用量3.4%,粪肥10.7%,水源足迹4.5%;同时,地下水磷酸盐浓度超标的风险可降低20%左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替代蛋白质策略的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以美国为例,德克萨斯州和爱荷华州,畜禽养殖高度集中,占全国存栏量的30%以上。减产带来的环境改善,有利于饲料种植地甚至更广阔的地区。对于肉类需求快速增长、畜禽养殖密度高、农业基肥利用率低的国家,上述规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研究人员指出,通过合理引导改善居民的饮食结构,可以有效减轻农业对地下水系统的压力,促进绿色农业转型和水环境的优质发展。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