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常宏研究员领导的鲟光钟团队成功研发出频率稳定性和系统不确定性均优于2。×在10-18岁的φ光晶格钟中。这个结果标志着我国在光晶格钟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进入了世界领先地位。
三月十三日,《自然》(Nature)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张广宇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网上发表。在科技部重点R&D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他们研发了范德华挤压技术的原子级制造,并首次实现了埃米极限厚度下各种二维金属的普遍制备。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赵楠教授、2023级博士张吉发与浙江工业大学卢为党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邢成文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AI-Dhahir教授、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Karagianidis教授、中国工程院教授杨小牛合作开展智能通感一体化前沿研究,全面深入地总结了智能通感一体化的研究动机、典型应用、最新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英语版)》中。
近日,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研究员范峰滔在铁电材料光催化水分解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对铁电材料表面结构的精确调控,团队揭示了限制其水分解效率的重要因素,完成了表面量子效率的高效水全分解反应。(AQY)达到4.08%。《自然-通信》发表了相关成果。
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李静超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提高共邈聚合物材料的抗肿瘤性能,在癌症精准高效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重点是如何通过分子结构调控和多功能化提高抗肿瘤聚合物材料的“疗效”和“精度”。相关研究最近在《先进功能材料》和《纳米通信》中发表。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范敏锐团队首次分析了病原菌、植物叶绿体腺苷三磷酸三磷酸,联合西湖大学研究员吴旭冬团队、复旦大学研究员张金儒团队和浙江大学研究员苏楠楠团队。(ATP)运输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运输ATP的分子机制为设计药物治疗相关疾病和改造蛋白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了重要思路。3月13日,《自然》发表了相关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高级工程师林东明、教授李纲团队发现,鱿鱼在个人水平上具有很高的“食性特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口味会变得更加“挑剔”,并暴露了鱿鱼“偏食”的机制。3月5日,相关研究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上:生物学科学。
肝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术后复发率高达70%。如何准确预测肝癌复发是一个难题。其中,90%的肝癌是肝细胞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成研究小组和合作伙伴开发了一种预测肝细胞癌复发的方法TIMES“评分系统,精度82.2%。3月13日,这一成果在《自然》中发表。
瑞士科学家在一项研究中认为,虽然2023/24年海洋外观温度的急剧上升是一种异常情况,但用气候模型预测并不完全令人惊讶。这些表明,全球变暖可能并没有像人们最初担心的那样加速,但仍表明气候问题可能导致气候飙升。相关研究于3月13日在《自然》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