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法》如何更好地实施“高意愿、低行动”?
5月29日,在第九届“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由中国科普研究院承办的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法实施服务科技工作者参加科普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科研机构、高校、科普机构、科技企业、法律领域的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科普法》实施成果、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激励制度、科普资源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半球台风集体“晚到”!为什么今年1号台风还没来?
台风季节在2025年以“沉默”的姿态出现。截至5月30日,西北太平洋还没有产生任何热带气旋。这种现象只发生过6次-1952年、1973年、1983年、1984年、1998年和2016年(1949年至2024年),而今年将成为第七个1-5月“零台风”开始的特殊年份。
在鼠脑出血后,科学家们成功地绘制了时空分子图谱
脑溢血是一种致死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是由非创伤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多数患者无法完全恢复。由于脑出血病理机制复杂,缺乏准确的干扰靶点,目前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
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讲述藏品故事
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教授侯云德的入党志愿者手稿、农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戴松恩关于制定种子法的意见、保护工程专家钱七虎的“八一勋章。。。在5月30日举行的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家庭活动中,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收藏捐赠仪式隆重举行。
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技馆推出了一系列活动
5月30日,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中国科技馆举办了全国科学家故事馆众创演出,并在北辰对话频道5月30日推出了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集“创新雨林”,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敬。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于2025年进入香港
五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进入香港系列科普活动,顺利开展。超过300名香港中小学教师线下参加。
新疆天文台揭示了恒星如何用死亡点燃新星团
在宇宙诞生的前十亿年,原星团作为一个大规模结构的“胚胎模块”,其形成过程深刻影响了星系进化的轨迹。研究这一过程有利于科学家揭示恒星形成的初始条件、效率和规律。
黄柏酮和花椒活性物质将成为癌症和疼痛治疗的新方案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然药物与化学测量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团队合作,在天然产物癌症预防和疼痛预防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从传统中药黄柏和花椒中发现了两种活性成分。通过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阻断疼痛信号传递,为胰腺癌的治疗和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欧洲药理学杂志》和《民族药理学杂志》上,证明了天然产品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在家蚕滞育研究中,中国科学家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詹帅研究小组发现,核心生物钟基因Cycle是控制家庭蚕滞育的关键“开关”,揭示了家庭蚕生命史变异的遗传机制。这一成果对于了解季节性适应策略、掌握害虫种群的发生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5月30日,科学发布了相关成果。
科学家们透露,前列腺素D2受体DP1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和吴灿荣分析了人源前列腺素D2(PGD2)和合成激动剂BW245C的高分辨率结构,以及DP1受体无配体结合的非激活状态结构,并揭示了DP1受体激活、配体识别等分子机制,为新型DP1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选择性更高,脱靶效果更小,预计将为各种与DP1相关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5月26日,美国科学院发表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