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光代表:全面协调提高海洋气象探测能力
“海洋气象探测主要是卫星遥感监测。目前,近海气象观测仍主要是传统的道路自动气象站,探测能力有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海洋气候灾害监测覆盖面不全面,未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系统海洋气象综合观测体系。能够自动连续检测高空风、温度、湿度、闪电、水蒸气、粉尘颗粒结构等关键气象元素的新型海洋气候遥感设备稀缺,台风、海风、海雾、雪等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仍不足。
张兴赢:冷静应对青藏高原冰川消溶生态挑战
青藏高原是中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上游区”和“启动区”,也是影响亚洲季风系统和中国气候异常变化的关键区域。在变暖变湿的双重冲击下,青藏高原冰川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英指出,基于卫星遥感监测,青藏高原冰川近30年整体面积呈退缩趋势,退缩趋势逐渐加快。1985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总体减少18%,年减少率414.8平方公里,年平均退缩率0.5%,面积从8.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6.8万平方公里。
阿司匹林可以限制癌症转移
根据英国科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强对小鼠癌症转移的免疫反应。作者认为,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有效的抗转移免疫疗法。相关研究于3月6日在自然界发表。
在数字浪潮中,让中国科技期刊成为“领头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刘晓敏直言不讳地说:“世界知名出版机构基本上都是集团运营,而中国科技期刊大多是单一出版方式,无法在世界舞台上形成竞争力。”。她从期刊评估和数据服务的角度参与期刊工作,更加关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她从制度机制、数字技术和社会化能力等维度提出了建议。
鸟巢也可以看到“保质期”
鸟巢里藏着“时间胶囊”。在最近发表在《生态学》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首次使用印有白骨顶巢塑料垃圾的保质期来确定鸟巢的建造时间。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单个鸟巢的建筑地点和物种繁殖的历史情况。
我国学者在工业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突破突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教授郭万林、赵晓明团队教授开发的气相协助表面重构技术,成功抑制了室外环境下产业级钙钛矿模块的不可逆衰退,为30厘米。×在30厘米的钙钛矿模块中,首次实现了与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当的户外运行稳定性。这一结果于5月29日在科学上公布。
智能纳米载药系统为水产品病害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朱永恒的团队建立了一个pH响应双重药物负载空心介孔硅纳米系统,并首次成功应用于水产品疾病治疗领域。通过抗生素和天然抗氧化剂的协同运输,有效解决了水产品动物细菌性疾病治疗中药靶向性差、药物应用程度低等关键问题,为水产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战略。相关研究最近在《化学工程杂志》上发表。
研究人员透露,乙烯酮转化为低碳烯烃反应网络及机制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王海丰研究小组揭露了与孔道类型相关的乙烯酮(CH2)CO)转化为低碳烯烃反应网络,为CH2CO催化转化学提供了定量机制,有利于高效分子筛催化剂的设计。最近,《美国化学会志》发表了相关研究。
《科普法》如何更好地实施“高意愿、低行动”?
5月29日,在第九届“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由中国科普研究院承办的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法实施服务科技工作者参加科普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科研机构、高校、科普机构、科技企业、法律领域的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科普法》实施成果、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激励制度、科普资源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半球台风集体“晚到”!为什么今年1号台风还没来?
台风季节在2025年以“沉默”的姿态出现。截至5月30日,西北太平洋还没有产生任何热带气旋。这种现象只发生过6次-1952年、1973年、1983年、1984年、1998年和2016年(1949年至2024年),而今年将成为第七个1-5月“零台风”开始的特殊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