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教授相关方澄清:假的!
近日,著名分子神经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卸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随后,有网民发文称饶毅将赴新设立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工作。
浙江大学回应“相亲”事件:已报警!
近日,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名副教授的相亲信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起被称为“副教授选妃”的事件,不仅在学术圈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社会对学术界师德师风问题的深刻反思。
院士制度“严选”:27名院士候选人,被处理
2025 年 3 月 13 日,中国工程院召开 2025 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强调要从严惩处干扰院士增选纪律的各类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增选氛围。这一举措再次凸显了我国院士制度改革的决心与力度,也让人们看到了院士制度在“严选”之下的新气象。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发布:学术期刊格局生变
2025年3月20日,备受学术界关注的中科院分区表正式发布,这一事件在学术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中科院分区表作为科研人员评价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其分区结果对科研工作者的论文发表选择以及学术评价体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学家突破抗真菌药物困局!新型化合物SM-1如何改写耐药时代治疗规则?
全球每年因耐药真菌感染死亡人数突破150万,现有药物对耳念珠菌的临床失败率高达68%。中国医学科学院团队在《自然·微生物学》发表重磅成果,报道新型抗真菌化合物SM-1,其针对耐药菌株的清除率较传统药物提升23倍,且肝肾毒性降低90%。这项突破为深陷耐药困境的临床治疗带来曙光。
民族自豪!南非科学家:在夜空看到中国量子卫星的光芒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夜空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卫星闪烁的绿色光芒,然后地面站检测到了信号,通信成功了!”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量子计算教授弗朗西斯科·彼得鲁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忆了中国量子卫星首次连接南半球地面站的场景。 3月20日,中国与南非研究人员合作的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小组报告通过卫星实现了相隔12900多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为实用卫星量子通信组网铺平了道路。
中国科技部深化全球合作新战略:政府与民间双轮驱动如何重塑创新生态?
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突破280亿元,同比增长23%,政府间合作项目达1674项,民间联合研发中心新增82家。在百年变局与科技博弈交织的当下,中国正通过“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双轨策略,构建开放型创新共同体。这场科技合作的升维战略将如何改写全球创新版图?
破解帕金森病密码!中国科学家首次解析α-突触核蛋白高精度结构
《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团队成功解析帕金森病关键致病蛋白——α-突触核蛋白的2.1Å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精确锁定11个致病性磷酸化位点。这一发现填补了全球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30年的技术空白,为开发精准治疗药物提供了原子级"作战地图"。
促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已成为光明科学城发展的新亮点
目前,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涌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了千行百业的前景。深圳市光明区加快建设世界级科学城,将人工智能列为战略重点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光明产业科技创新的新亮点。
中国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实现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的新突破
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物理研究所、微型卫星创新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量子微纳卫星与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在单颗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0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在此基础上,联合团队和南非斯坦陵布什(Stellenbosch)在中国和南非之间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大学科研团队建立了量子密钥,完成了图像数据的“一次一密”加密和传输。这项工作为实用卫星量子通信网络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3月2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