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研究所)获悉,研究员王石平等联合多家单位,在珠穆朗玛峰绒布河流域进行的山地植被调查中发现,仅依靠山脚基带采样就会显著低估山地生物多样性,误差范围为13.5%至54.8%。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6月11日上午8时,第一号台风“蝴蝶”(热带风暴级)在南海中西部海面生成,其中心位于海南省三沙市(西沙永兴岛)东南约165公里处,中心附近风力最大8级(18米/秒)。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实验室地震模型,首次将断层表面之间的真实接触面积与地震的可能性直接相关,揭示了微摩擦与宏观地震之间的机械联系,为地震机制的研究和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研究最近发表在《国家科学院》杂志上。
6 月 9 日,深圳医学科学院(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简称 SMART)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正式官宣丹扬教授全职加入 SMART。
美国科学家用韦布望眼镜详细观察了两颗地外行星,其中一颗围绕着年轻的日本行星YSES-1,其中一颗充满了尘云,另一颗围绕着盘子——表明这是一颗新的行星。相关研究于6月10日在《自然》上发表。
6月10日,记者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获悉,43岁渐冻患者李晓晓(化名)于当日6月6日获悉:00在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托夫生腰穿鞘注射治疗。据悉,这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通常被称为渐冻症)靶向治疗药物托夫生注射剂在中国正式商业上市后的第一方。这也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由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变异引起的成人渐冻症(SOD1)-ALS)疾病调节治疗药物正式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治疗这种罕见而致命的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根本干预的新希望。
遗传血液系统远比每个人报告的种族和民族地位复杂。一项利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所有人研究计划”数据的新研究表明,认可同一种族或民族的人可能有广泛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于6月5日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发表。
最近的进展催生了一种有效的“组织不可知论”药物,主要针对癌症的分子标记,而不是来源组织。然而,只有少数这些药物被批准用于儿童。因此,癌症学家呼吁开发“年龄不可知论”癌症治疗——组织不可知论,并被批准用于所有年龄段的癌症患者。
英国科学家发现,黑猩猩可以被模仿人类面部情绪的机器人的哈欠“感染”。研究发现,当黑猩猩看到机器人打哈欠时,它们也会打哈欠并躺下,这表明它们可能是休息信号,而不仅仅是诱发自动反应。相关研究于6月5日在《科学报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