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郑辉团队与西湖大学教授裴端卿团队合作,揭示了调节细胞周期影响表观遗传修饰、促进体细胞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新机制,为深入了解细胞命运转变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上(Advanced Science)。
6月9日,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唐策团队与深圳市儿童医院、广州市中医药大学团队合作,首次证实肺泡巨噬细胞可以通过识别从肠道转移到肺部的共生真菌,激活其促进纤维化的病理功能。《免疫》发表了相关结果(Immunity)。
6月10日,昂拉地韦成果发布会在广州国家实验室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5月20日获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一种新型抗甲流感药物——昂拉地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挂帅研制。该药物是世界上第一种针对甲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B2亚基的创新药物。
蜥脚恐龙作为侏罗纪和白垩纪世界上最具生态影响力的陆地食草动物之一,有哪些“食谱”?6月9日,科学家们证实,这些巨型生物是“无选择”的食草动物,通过分析蜥脚恐龙中保存完好的胃内容物,几乎完全依赖其肠道微生物进行消化。相关研究在当代生物学中发表。
根据传统观点,肺癌仅限于肺部疾病,但现在医学界逐渐意识到肺癌是一种具有广泛代谢影响力的全身性疾病,其影响范围远远超过原发性肿瘤。这些系统性变化可能导致临床表现,如癌症相关疲劳、体重减轻、免疫功能障碍和治疗抵抗力。但由于成像技术和数据整合能力的限制,肺癌如何准确控制全身代谢的机制仍不清楚。
你有没有真正知道什么是“花”,没有闻到花香,没有触摸过花瓣,没有在花园里散步?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科学争论。一些认知理论专家认为,个人感受和体验是概念形成的关键,但目前快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研究表明,仅仅依靠语言就有可能建立对现实有意义的真实表征。
《科学报告》6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黑猩猩可以被模仿人类面部表情的机器人的哈欠“感染”。研究表明,黑猩猩看到机器人打哈欠后会打哈欠躺下,这可能是一个休息信号,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诱发自动反应。
6月6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马现仓和高媛团队在精神领域期刊《大脑、行为和免疫》上刊登了《大脑》(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本文首次建立了Nod2缺失和母体免疫激活的双重攻击模型,进一步揭示了肠道菌群-免疫-脑轴在精神分裂症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机制。
近日,西北A&F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教授谢卫青团队在金属过渡不对称催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ACS在线发布相关研究成果。在Catalysis上。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不对称串联氮杂环丙烷化/氮杂环丙烷化半频哪醇重排反应,成功实现了双环内酰胺类化合物的高效、高对比选择性合成,含有季碳三维中心。该反应通过精确控制手性配体,显示出优异的立体控制能力,为复杂的天然产品和药物分子的结构装饰和合成提供了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