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冰川消化背后的社会影响和人文故事
美国莱斯大学人类学家Cymene Howe和Dominic 在《科学》中,Boyer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分析了全球冰川消化的社会后果。
新的图像揭示了太阳大气新细节
通过精美的新图像,科学家揭示了太阳空气中正在发生的新过程。美国太阳天文台Dirk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chmidt和同事们用古德太阳望眼镜拍摄了这些照片。
七百三百万年来,飞禽已经在北极“安家”
最近,科学家们在阿拉斯加出土了一块块细小的骨头碎片,揭开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秘密——原来鸟类早在7300万年前就跑到北极“定居”,比之前科学界理解的时间提前了3000万年。
新技术使海水提铀效率暴涨,不再“用电如饮水”
铀作为核能的重要原料,对于全球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核电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铀需求的显著增长。然而,陆地上铀矿的资源储量有限,只能使用近百年。海水铀资源储存丰富,约45亿吨,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1000倍。因此,开发高效的海水铀提取技术已经成为实现铀资源的潜在方法。海水铀也被Nature评为“七种可以改变世界的化学分离技术之一”。
深海首次发现大型含氢热液缸群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崂山实验室和海洋研究所在深海极端环境检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在西太平洋板块发现了大型氢热气缸群。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知》上。
研究表明,兰花螳螂体色变化的奥秘和价值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面对面项目、青年项目的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胜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张蔚团队、浙江大学教授陈学新团队揭示了兰花螳螂体色流程变化的分子基础和进化生物功能。5月30日,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邀请撰写同期专题研究简报。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一维高熵氧化物
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教授黄哲昊团队与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斯德哥尔摩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科研机构成功研制出纳米带形状的一维高熵氧化物(1D-HEO),其组成为(MoWNbTaV)O3。五月二十九日,《科学》发布了相关成果(Science)。
巨大的压力真的能促进癌症?研究表明,诱发癌症发展的新机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林东昕和研究员郑健团队的研究表明,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心理压力应激可以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肿瘤细胞ADRB2受体,并引导肿瘤RNA受体。 m6A去甲基化酶ALKBH5的表达减少,导致肿瘤细胞表面转录组紊乱和微环境神经重塑的正反馈,促进癌症环路。5月26日,《自然-细胞生物学》发表了相关成果(Nature Cell Biology)。
研究表明,ASB7扩增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
中山大学肿瘤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康铁邦和副研究员武远众的团队研究表明,ASB7的扩张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并给肿瘤PARP抑制剂(PARPi)敏感性。这一发现可能为未来ASB7扩增型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相关成果于5月30日在《科学》上发表。(Science)。
AI帮助更快地探测恒星合并
德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快地确定双中子星合并的位置。这种方法可以研究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辐射,当信号到达地球时,自动识别和定位合并事件只需要一秒钟。这种对恒星合并引力波的自动检测可能为这些宇宙事件提供了新的认识。相关研究于3月6日在自然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