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澎湃的科创浪潮中,广东高等教育正以硬核实力撑起区域发展的脊梁。在校友会2025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上,广东24所高校集体亮相,其中9所跻身全国百强,中山大学以第13名的成绩稳居华南榜首。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广东连续五年超10%的教育经费投入增幅在发挥作用,更是产教融合战略在制造业大省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挖掘潜力,加强稳岗促就业工作,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教育系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抢抓秋季求职期,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各地各高校细化就业指导、加强供需对接、更好服务困难毕业生群体,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件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神经形态人工突触器件”本科生团队模仿人眼能力,成功研发出了“光子突触晶体管(PST)”技术。这项技术将“感光+初算+记忆”装进同一枚器件,让镜头在捕捉到图像时就能边看边算、就地提取关键信息。这项成果解决了传统摄像头“先采集后计算”的痛点,还登上了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第261期励志讲坛“2025年诺贝尔奖解读报告会——淬炼学术品位,洞见未来方向”在学生中心A100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瑞金医院免疫相关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苏冰,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高波,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巩伟做客本期励志讲坛。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学术发展与成果处处长陆琪,学术发展与成果处副处长丁蕾,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书记巢睿祺出席本次讲座,与四百余名交大学子共同聆听精彩解读。讲座由集成电路学院本科生陈飞扬主持。
10月19日至25日,全球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领域顶级盛会——IROS 2025(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作为机器人学界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之一,IROS自1988年创办以来,与ICRA并列为机器人领域的“双A会”,长期被视为全球前沿科研与创新成果的风向标。相比偏重产业应用的WAIC、WRC等展会,IROS更注重学术深度与技术原创性,汇聚了来自全球科研机构、高校与前沿企业的研发力量。
活动现场汇集400多家用人单位,涵盖机械工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提供就业岗位7000多个,并同步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举办线上招聘,邀请1000余家企业,在线上线下提供就业岗位9万多个。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2025年10月19日,江苏大学机制81级校友毕业40周年返校团聚。来自全国各地、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45位校友,相聚在母校江苏大学,参观江苏大学校区、机械工程学院、图书馆等。下午在气势恢宏的江苏大学图书馆举办了机制81级校友捐赠仪式。
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当前,高校已步入“十五五”规划的重要谋划期,然而,兼具战略引领性、科学性和可执行性的高质量规划仍然是“稀缺资源”。如何编制出高质量规划,进而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回答并破解“谁来规划、规划什么、怎么规划”这三个层面的方法论难题。
近年来,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实践成果能否替代论文”的讨论持续升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一系列探索更将这一议题推向公众视野。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正面临“破”与“立”的考验:既要回应“论文注水”“与实践脱节”的现实质疑,又需守护学术训练的核心价值;既要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又要筑牢毕业质量底线。
在数智技术深度融入城市发展、重塑传播生态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作为文明载体与传播节点的角色愈加凸显。10月25日,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新媒体与社会》(CSSCI来源集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联合主办的首届“数智时代的城市传播学术论文工作坊”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