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德!偷走同门实验记录本,敲诈未果后举报同门造假,导致对方Science论文被撤...

研发家 | 2024-08-05 0

课题组成员,是我们朝夕相处的一群人,然而人与人之间频繁接触,难以避免滋生嫌隙,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故发生......

 

偷走同门实验记录本

敲诈未果后举报同门造假

 

2001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化学家彼得·舒尔茨(Peter Schultz)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带来了一种在蛋白质特定位点引入非天然氨基酸的通用方法。

图片来源:science

 

2004年,张志文在导师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该技术,将一种含有特定糖基团的非天然氨基酸引入到蛋白质当中,先后发表在了Science和JACS上。

图片来源:science

图片来源:JACS

 
在论文发表后不久,埃里克·蒂普曼,舒尔茨课题组的博士后助理,对这两篇备受瞩目的论文提出了质疑。蒂普曼对张志文的研究成果充满兴趣,却始终无法复现实验结果。起初,他怀疑自己可能在某个环节出了错,但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他逐渐确信问题可能出在论文本身
 
2006年9月,在一次看似平常的课题组会议上,蒂普曼突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随着课题组内议论纷纷,导师舒尔茨不得不介入,指派一组研究生重新进行论文中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复现小组很快遇到了难题:论文中所述的糖基化氨基酸的作用始终无法复现,连舒尔茨也未能找出原因。解决这一疑问的关键在于张志文的实验记录本,这本记录本详细记载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和相关数据,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据张志文所述,这本至关重要的记录本原本交给了舒尔茨教授保管,散放在他的办公桌、书架和抽屉中。然而,当大家准备查阅这本记录本时,却发现它们神秘地消失了,连一张纸都没有留下,仿佛从未存在过。
 
半年后,张志文收到了封匿名敲诈信,上面赫然写道,你有至少3篇文章造假,我手里可有一堆的证据!敲诈者要求他汇款4000美元作为封口费,否则就把证据公之于众,让他名誉扫地。
 
张志文赶紧向导师舒尔茨求助,舒尔茨教授立刻报警了。勒索邮件的威胁,加上随后的调查,让张志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坚决否认了所有欺诈指控,称自己只是勒索的受害者。经过警方一个月的摸查,嫌疑人找到了,结果令人很意外,竟然是那位博士后助理——埃里克·蒂普曼
 
2007年11月,蒂普曼向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德克萨斯大学和Science编辑部发去了一封举报信,信中表示张志文的那篇Science论文纯属造假,并且在之后的2年里,经常给张志文打去骚扰电话,使得张志文身心俱疲,被迫搬家……
 
2009年,经过漫长的求证,舒尔茨终于初步搞清楚了论文结果无法复现的原因——实验中掺杂的酶导致了假阳性读数
 

蒂普曼的质疑是对的,JACS和Science很快就撤回那两篇论文。但撤稿对张志文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但原本唾手可得的终身教职泡了汤。

 

 

北大研究生偷取同门师妹论文发表

作者却挂名给了武大3位学生

 

此前,小木虫论坛上的一则帖子《奇闻:北大一学生利用网络从别人电脑里偷取文章发表被撤》引起广泛讨论。

贴主表示,自己在杂志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上看到了一则撤稿信息,堪称撤稿界一大奇观。

 

根据撤稿信息显示,一篇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的文章被撤稿了。

理由是该篇文章使用了虚假的作者详细信息。该篇文章的署名是3位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可问题是,这3位学生和武汉大学对该篇文章的发表毫不知情。属于人在家中坐,SCI从天上来。
 
后经查实,这篇文章是北京大学一研究生利用网络手段,先从同门师妹的电脑里偷取了论文草稿,然后再将作者改成武汉大学研究生的名字,以武汉大学课题组的名义在杂志上进行了刊发。
 
而实际上,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对该文章没有一点参与,也毫不知情文章的刊发。
 
最后,杂志社对该文章进行了撤稿。并且,事件的策划者也因为他的严重欺诈行为被北京大学予以了严厉的惩罚。
 
偷同门的论文草稿发表就算了,还并未属自己的名字,闹这么一大通,就为了给武大的几位科研汪表演个“借花献佛”?大家纷纷表示“奇闻”!
写在最后
 
然而,这两起事件的背后,是科研数据管理的漏洞,以及学术界对数据安全的忽视。同时,这也提醒了科研人员在面对不正当威胁时,应保持警惕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
 
提高保护论文底稿的意识,如果被盗发,严重的可能意味着几年心血白费,更有甚者会因此延毕,所以保护好自己的论文底稿真的非常重要。同时,也要留存相关的论文原始数据。还见过明明是自己论文被盗发了,反被盗发的人倒打一耙说是剽窃的....
 
总的来说,大家使用电脑时,人离开电脑要及时锁屏,要提高电脑安全意识。同时慎用各种论文查重服务,提高保密意识。万一真的遇到被盗发现象也要勇于出声,维护自己的权益。
 
参考文献:
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326.5960.1610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62969a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