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偷渡回国,国家派军队保护:谁动他格杀勿论

研发家 | 2024-09-29 0

射程1.2万公里!中国时隔44年向太平洋发射的导弹,到底有多牛?

 

冰封夺金!中国新锐洲际导弹究竟有多强大?

 

9月25日,根据中国国防部官方消息,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此次试射中,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极大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战略威慑能力上的进步。

▲央视发布的官方消息截图

同时,根据国外分析机构发布的图片显示,此次试射的洲际导弹射程超过1.2万公里。这样的射程意味着,这次发射极可能是东风-41洲际导弹或某种尚未公开的新型导弹的试射,东风-41作为中国“压箱底”的核威慑力量,其射程可以覆盖美国全境,具备极强的战略打击能力。这不仅是军事上的突破,更是对外展示中国军事力量的一次重要信号。

▲外网称这是时隔44年中国再一次进行全程试射

这次洲际导弹的发射,恰逢全球局势复杂多变之际,美国及其盟友频频在东亚、台海和南海问题上制造紧张局势。通过这次试射,中国向外界表明:我们有能力在任何时候打击威胁中国安全的任何目标。特别是在美国对中国施加军事压力的背景下,此次导弹试射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回应。中国展示了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洲际导弹试射不仅仅是展示力量,更是对中国核威慑力量的一次技术验证。近年来,俄罗斯“萨尔马特”洲际导弹的屡次发射失败引发了外界对其核力量可靠性的担忧。而中国则通过这次全程试射,检验了自己的核武库,确保关键时刻导弹的可靠性。这也表明中国的核力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成熟度。

▲俄罗斯“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在最近的试射中又一次炸毁,在近年来的5次试射中仅成功过1次

当前,中美关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美国在亚太地区不断推进军事部署,如将“堤丰”导弹系统部署至菲律宾,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通过这次导弹试射,向美国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提醒其在对华政策上需要三思而后行,避免误判形势。正如中国国防部所言,这次试射虽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但它也无疑对美国及其盟友敲响了警钟。

 

此次试射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洲际导弹技术上的强大能力,也显示了中国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进展。导弹试射从发射到宣布,几乎是“发射即官宣”,体现了军事透明度的提升。这种透明不仅是中国对国际社会负责任态度的体现,也彰显了中国在军事技术上的自信。

▲外媒推测的中国弹道导弹射程

美国长期以来依赖军事手段遏制中国,但当前的局势证明,军事对抗并不能解决问题。中美两国军事力量虽然有差距,但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崛起使得双方的实力对比逐渐拉平。美国鹰派人物频繁鼓吹美军应当进入“备战状态”,并将俄乌冲突中的经验应用于对华军事策略,但这种冒险行为只会加剧紧张局势,拖累美军在全球的战略布局。

 

中国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就是对这种错误军事冒险的有力反击。中国不仅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更有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可以应对外部挑衅。对于美国而言,继续在亚太地区加大军事存在,只会让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升级。冷静下来,以对话和合作的方式处理问题,才是避免两国走向更深对抗的唯一选择。

1980年,中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进行全程试射,宣告了中国进入全球战略核威慑的行列。当时,这次试射为中国争取国际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使得中美关系逐渐解冻,中国也因此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隔44年,中国再次亮剑,表明了当前中国在国际局势中的关键地位和强大实力。

 

这次试射背后的深意,不仅仅在于军事上的提升,更在于中国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信息: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有能力在全球局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

 

在当今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中国现如今作为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军事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聊一聊一位为中国洲际导弹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一位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国家专门派军队保护,谁敢动他格杀勿论。他就是屠守锷。

屠守锷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小时候,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是他的父亲还是非常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他的求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上中学的时候,他曾遭遇到日本飞机的轰炸,他亲眼目睹了本是繁华喧闹的城市,在日本飞机的扫射下,瞬间房屋倒塌。对于这样的飞来横祸,也让他从小就励志要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

1936年,他考入了清华大学机械系。37年卢沟桥事件,学校被迫迁往长沙,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航空系,他选择转入航天系。40年夏天,他毕业后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机会,让他有机会到麻省理工学院深造,43年,他获得了这里的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之后,他起初是在国外当一名工程师,也是这份工程师的工作,让他能够学以致用,让自己的技术和知识能够有效的结合。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他选择回国,希望能够帮助祖国,快速崛起。

但是,回国之后,他看到国民政府根本无心搞航空工业,直到1948年末,他加入了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担任了高校教授,并继续为负责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1957年,国家想要进行导弹卫星的研发,问他能不能行。作为此前研究飞机的,现在让他研究导弹,还是有一定跨度的。但看到国家有需求,他自然是不能拒绝的。

在钱学森的领导下,屠守锷领导团队致力于研究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尽管缺乏可靠的数据,他积极利用在国外建立的关系网络,不断搜集信息和进行实验。通过引进苏联导弹技术,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研发中国自己的导弹奠定了基础。

 

然而,导弹研究充满了曲折。在1962年,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实验失败。屠守锷挺身而出,总结经验,设计了可靠的新型中程导弹。在1966年,他为中国进行的导弹原子弹联合试验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他的巅峰贡献是中国远程导弹的研发。1965年,中国首次开始研制远程导弹,屠守锷被选为总设计师。但是洲际导弹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搞出来的,为此,他整日废寝忘食,只要是有好的点子,即使是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他也要出门做实验。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敢保证,最终是否能够研究出来。尽管当时社会条件极为复杂,他凭借各种办法进行数据计算和结构设计,确保了中国洲际导弹的研制正常进行。

 

由于当时有着许多争议,他还收到过一些死亡威胁,国家知道后,直接是指派了军方对他进行保护。并发出警告,对屠守锷造成人身伤害,不仅是伤害罪,还是故意破坏国家发展,是会被判处死刑的。

 

直到在1980年,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成功进行首次试验,准确击中了万里之外的目标,震撼了全球。这枚导弹可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佳礼物,但谁也不了解其中蕴含了多少心血。

屠守锷的一生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在他眼里,考虑最多的也只有国家,从未考虑过自己的事情,尽管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对国家做的贡献人民不会忘记。

 

如今的中国依旧在进行发展着,不仅有了洲际导弹的先进版,还研制出了一些新型的导弹,比如东风系列,人民也过得很好,国家也发展的很快,屠老大可以放心了,中国已经崛起了!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