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被迫卸任后不足一月,又发一篇SCI一区
研发家 | 2024-02-23 0

最近,一则新闻再次点燃了公众对“网红教授”郑强的兴趣与讨论。

2024年1月5日,nature communications网站发布了一篇文章《Animating hydrogel knotbots with topology-invoked self-regulation》。根据介绍,文章显示,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吴子良教授与南方科技大学洪伟教授以响应性水凝胶制备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软体机器人,实现了静态光照条件下的自发持续运动。研究表明拓扑结构增强了局部变形的关联性,缠绕关联的自遮挡效应以及旋转运动的自相似性共同赋予拓扑机器人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实现静态刺激下的自发持续运动。

该工作以“Animating hydrogel knotbots with topology-invoked self-regulation”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浙江大学博士生朱清丽、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生刘伟轩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郑强、吴子良以及南方科技大学洪伟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郑强教授因其亲和力十足的个性和直言不讳的作风,在网络上拥有众多关注者。他被誉为“网红教授”“网红校长”,深受公众喜爱。60多岁的他思维敏捷,工作热情仍然高涨。郑强历任多所高校要职,最近刚卸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一职,转入退休状态。然而退休生活并未使他歇息,科研创作仍在继续,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在担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期间,郑强教授就深受部分师生的质疑和批评。有言论认为他没能尽到校领导的职责,经常外出演讲、出镜等,疏于校务。郑强卸任后,这些疑虑与质疑声似乎也得以平息。大家意识到,这位“网红教授”的个人魅力与热情远未褪去,他的科研实力也毋庸置疑。

与此同时,学校官网的个人简介部分,郑强教授身份被更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贵州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正厅级)、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在工作研究项目一栏,郑强在最新项目中列出其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U22A20151)(2023~2026) 煤基固废高值资源化高分子注浆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这一更新内容显示,郑强教授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从事其擅长的材料研究工作。

当然,由于该研究成果是以郑强当前的浙江大学教授身份发表的,上述具体的积极影响恐怕难以直接帮助太原理工大学本身。

盘点郑强教授的五大出圈语句

2023年年底,63岁的郑强卸任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党委书记职务,结束了他的大学领导生涯,还回到了他的故乡福建武夷山,为当地的人们讲述了他对竹材料的研究心得和成果。

在那次演讲结束后,记者采访了郑强,他引用了一句武夷山的实景剧《印象大红袍》里的台词,“你为世俗放下了吗?你为名利放下了吗?你为金钱放下了吗?一杯清茶就放下了,我来了,我就放下了。”

 

郑强教授在武夷山录制节目期间接受访谈

实际上,郑强教授不仅在科研方面硕果颇丰、在治学治校上颇受学生和部分教师欢迎,其对于教育和社会本身的发言也很鞭辟入里——

 

1.“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

郑强教授出生于1960年9月,籍贯福建武夷山,1982年7月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郑强历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学校副教务长、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2012年6月起担任贵州大学校长。

在这期间不少他的言论就被人关注并传播,甚至有人将郑强此前的演讲内容整理下来。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这句话得到很多人的赞同,并在网上广泛传播。

 

2.“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么它就是高中的延续”

2020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起草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这一意见一经发布,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时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的郑强接受采访表示,这份《征求意见稿》的核心是“不唯”,即从根本上扭转单一的学术评价方式。但论文本身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全盘否定论文评价体系。

“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进入大学……过早地所谓搞书本教育,不仅上不好课,也耽误了他在学术探索上的黄金时期”,从科研和教学的实战经验来看,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年轻的教师应该主要强调学术水平的提升。

 

3.“中国的小孩儿,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趴在起跑线上了”

2020年11月,2020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举行。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在现场发表演讲。“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时常被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这样的说法却遭到了他的反对。

他认为孩子小时候就参加各种培训班,“不允许玩”“不锻炼”导致很多学生上了大学,身体素质差。教育不能剥夺了孩子释放天性的机会,目前孩子不是学得晚了,而是学得太早了;不是学得太少了,而是太多了;不是学得浅了,而是学得太深了。

 

4.“人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过人上人(的生活),不是觉得自己要当大富翁……”

2021年在某电视台采访郑强,谈教育的意义时,记者问郑强教授,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您觉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郑强回答:人要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过人上人(的生活),不是觉得自己要当大富翁、当大领导。没有体育,就没有体格;没有人文,就没有文化;没有艺术,就没有情感。这三个东西,才是我们培养人最重要的,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其次才是专业。

“如果办大学只以教书为主,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进取心,是会被时代发展远远甩在后面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教育的滞后不完全体现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高等教育上。每个省份都应该办出高水平的大学。

 

5.“学校、社会、家长要注重学生是否‘跑得久、跑得远’”

2023年6月,郑强在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举办讲座。讲座中,郑强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志向高远、堪当大任的英才;培养富于创新、能力出众的俊才;培养自强不息、学技兼优的能才。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以学生是否“起跑快、加速早”来简单予以衡量,而要注重学生是否“跑得久、跑得远”。

郑强总结,人生的几个学习阶段,应该是“小学知事、中学明理、大学求道”,从小教孩子学习钢琴、外语、绘画、计算机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教会孩子诚实做人、诚信做事、不怕艰苦,才真正给了孩子一生的安生立命的素养和谋生之道。”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