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高校如何“变阵”

研发家 | 2025-03-30 0

一流的大学都是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主持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体现。“四新”学科建设(即新工程、新农业、新医科、新文科)的提出,代表了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如何充分认识到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匹配的意义?

蔡三发:首先,这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其次,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帮助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第三,契合度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第四,在全球竞争中,也有利于培养国际人才,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其中,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合。

一流大学在服务自己国家的发展中成长起来。高校要积极开展有目的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出发,积极开展有目的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建设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专业。因此,高校要坚持走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导地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容应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如智能化、绿色化等,积极开展学科专业动态管理或转型升级,推进“四新”学科建设与布局。

荀渊: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欧美研究型大学在积极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迅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飞速发展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的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快速迭代,大学以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等多种方式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科技创新的快速转型中。因此,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需求适应性的提升,不仅是政策和社会创新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要提高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和动态管理专业结构,特别是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加科研组织形式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利用大数据支持的大规模专业人才调查分析,深度满足产业、行业、公司对各类人才的素养和能力,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科学研究和化学研究中,我们通过不断优化测试机制来满足新的需求。

增强以问题解决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要“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中国需求和群众关注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建立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荀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全国性、区域性、集群性的同类专业结构调整与动态管理联盟,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大规模调查。,面向企事业单位五年一周期的人才关键能力和技能需求,基于大规模调查的精准数据分析,动态管理和优化学科、专业及其课程设置。

二是结合大规模调查的准确分析,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科技创新对创新人才关键能力和技能的实际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结构及其带来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堡垒,大力推进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在跨学科、边缘学科及相应的新型教学研究机构中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三是在产学研合作、产教一体化过程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将创新人才培养放在企事业单位管理、技术改造升级、新发明、新产品开发的第一线,以解决科技转型、工业公司发展、生产生活需求等问题为导向,提高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创新、理论关怀实践、反思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当然,在学科专业动态管理和优化的过程中,关键是重构整个课程体系和结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能力和技能为目标和逻辑主线,避免以课程的形式简单拼接组合不同学科的知识。

蔡三发:一方面要加大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学科布局。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重视传统学科的更新和改造,以更好地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

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小学、中学、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本研贯通培养,实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紧密联系,加强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的结合,注重创新能力和原创能力的培养,同时扎实培养专业技能。通过打破联合培养堡垒,加强产学研协同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场景应用相结合、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科技前沿与行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服务能力。

引导高校做出特色,防止“千校一面”

主持人:坚持特色发展,防止“千校一面”,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大考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创新”,要求“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跑道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特色”。如何理解“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荀渊:“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创新”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措施,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一是在人文科学应用领域作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高校和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与其采用的多样化、差异化发展战略,被视为高校适应经济发展、知识社会转型对人才、科技和服务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二是在20世纪下半叶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科技革命加快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高校进行了多样化、多样化。

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体系呈现出多样性和同质性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大学的类型划分逐步形成,并取得了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同类大学在办学定位、组织结构、教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相互借鉴和模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出现了同质化的发展。因此,“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创新”无疑是在高校内部、高校内部和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引导、激励和促进科技竞争的特点。

蔡三发:要提高对“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创新”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分类改革有利于高校明确自身定位,精准培养各类人才,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其次,分类改革可以引导高校树立特色,防止“千校一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第三,分类改革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根据不同高校的类型和特点,准确推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四,分类改革也是推动高等教育的一种方式。

根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要求,高校应从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建设和评价,引导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研究型大学旨在培养学术研究和创新人才,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塑造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应用型大学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型大学专注于生产、管理和服务。

探讨“未来学科”建设,服务新生产力发展

主持人:2025年,上海将首批布局包括量子技术、机器人工程、变革材料在内的11个未来学科。同时,上海将建设强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密切相关学科。高等教育改革如何重视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迭代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进一步以“教”为“科”服务,以“生”育人?

荀渊:在高科技与国际竞争的多重驱动下,科技与产业的变化越来越快,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号角即将吹响,全球进入科技高度活跃的时期,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变改变了全球供需关系结构。然而,越是原始创新、重大发明/发现和“卡脖子”技术,就越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和资源集中的地方,应以集体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和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适应科技演变和产业变革迭代周期缩短的趋势。

具体来说,高校必须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自主、积极地连接行业和企业技术变革的趋势和需求,不断推进新兴学科和跨学科建设,贯穿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设计,实现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知识生产,颠覆传统的知识生产路径,自主适应新技术、新发明、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技术-科学”和“问题-发现”中的需求。

未来,学科将与新的产业、技术和领域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该跨越知识、组织和结构的合作边界,通过知识网络协调人、技术、工艺产品和资金的关系。就像没有人能预料到心瓣膜的研究可以促进未来喷墨打印机的发展一样,也没有人能预料到MIT数据压缩研究直接导致数十年后CD机的出现。未来20年的全球发展方向将重点放在量子计算、区块链、机器人等各种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物理技术上。高校要时刻关注传统学科以外的目标和科技术的新兴未来的创新产业态和新技术的新技术,实现

蔡三发:教育、科技、人才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高校必须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和创新生态,促进三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支持,形成共同努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要协调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如将科研资源向教育教学倾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将教学资源倾向于科技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跨团队、跨团队建立人才资源等重大科研项目。

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突破,不仅可以催生颠覆性技术和新兴产业,还可以为中国科技自力更生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知识积累。作为科学体系的基础,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主导。伴随着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不断增加,基础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协同研究。例如,没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就无法解决气候问题、能源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基础研究是科学时代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例如,前沿领域的竞争,如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等,本质上是基础研究能力的竞争。高校应重点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发展。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我们应该增加对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在一些前沿方向建立顶尖的基础学科团队,发现和提出机制,探索走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始科学问题,促进原始创新,提高基础研究的组织和创新效率。

跨学科突破是促进科技前沿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举办跨学科学术论坛、激励跨学科合作研究等方式,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促进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科技突破点,探索建设“未来学科”,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需求。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