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再酿悲剧,“夺命”营销何时停

研发家 | 2025-04-03 0

3月29日晚,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一辆小米SU7专业版汽车发生重大事故,司机和两名乘客当场死亡。三个人都是在校学生,打算从武汉开车到安徽参加第二天的考试。

事故车型小米SU7是近两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热门车型,其用户主要是年轻人。小米、高速事故、一车三命、在校学生将社会关注度推向巅峰。

根据“小米发言人”4月1日发布的信息,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继续行驶。事故发生前16分钟,系统对驾驶员进行了轻微的分心报警,8分钟后又发出了一个手握方向盘的预警。8分钟后,NOA突然发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物”的风险警告,并开始减速。两秒钟后,车辆撞上了一侧的护栏。

当地警方仍在调查事故原因。然而,事故再次给大家敲响了警钟: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还不成熟,各种“智能辅助驾驶”无法等同于自动驾驶画。

“智能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本该融入大众理解的常识,不应该以生命为代价获得。但令人痛心的是,类似的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于2021年8月12日下午驾驶蔚来ES8车辆直接撞上沈海高速涵江段前方停车的工程车辆,不幸死亡。事故发生时,该车处于“领航辅助驾驶”的功能状态。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都在L2级,即汽车只能在约束的情况下自动转换、加速和刹车,方向盘不能卖出去。L2级离完全无人驾驶(L5级)还有两个障碍:“有条件的自动化”(L3级,驾驶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接管驾驶)和“高度自动化”(L4级,当自动驾驶功能无法继续时,乘客会在提示下接管汽车)。

北京高朋律师事务所律师黄维宝指出,车主是打开辅助驾驶系统发生交通事故的主体。在辅助驾驶模式下,驾驶员仍然是主要操作人员,这意味着驾驶员仍然需要警惕驾驶任务,并随时准备接管和控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驾驶员进行处罚,配置驾驶员的智能联网汽车发生交通违法行为;如发生交通事故,智能联网汽车一方负责,车辆驾驶员应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因智能联网汽车质量隐患造成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和销售人可以依法承担责任。

但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智能驾驶功能在汽车市场的宣传铺天盖地;另一方面,消费者盲目信任智能驾驶功能,缺乏安全意识。

根据相关规定,汽车公司不得包装过多的汽车自动驾驶功能。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许多汽车公司经常谈论“零接管”、“自由领航”、“高级智能驾驶”和“全场景智能驾驶”。此外,他们经常基于最高软硬件配备的智能驾驶计划进行宣传,不提低配置计划能力的限制。

过度营销的趋势迫切需要遏制!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腾讯《棱镜》报道,3月29日事故当天,在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大部分与会汽车公司的“老大哥”都在发言中强调智能驾驶,“所有汽车公司都在谈论智能驾驶”。

在日常交流中,要明白智能驾驶和辅助驾驶的区别。汽车公司义不容辞。当他们不能安全的时候,他们就会“全员智能驾驶”。当事故发生时,他们变成了“辅助驾驶”。

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对当前汽车的“自动驾驶能力”有相对客观的判断。据他妈妈说,这次事故中的司机对智能驾驶有盲目的信任。夜间驾驶、高速驾驶、道路修复场景、纯视觉智能驾驶方案等各种因素,任何成熟的司机都不会选择将驾驶权交给“智能辅助驾驶”。

但我们还是要问:是什么让年轻消费者盲目信任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不客气地说,模糊自动驾驶理念、夸大宣传文字游戏的汽车厂商,以及不区分、不负责任地报道夸大宣传的媒体和营销号,都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不能决定如何在这次事故中追究责任。但这是一堂痛苦的社会常识课。“自动驾驶技术还不成熟”的常识不应该在付出如此痛苦的生命代价后才知道。换句话说,三条生命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是如此令人心碎。为什么汽车公司不认真吸取教训,让客户安心?安全警钟长鸣,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