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Bt蛋白利用“双防线”来保护玉米生产

研发家 | 2025-04-24 20

四月十七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吴益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中担任教授(PNAS)最新研究论文发表,揭示了玉米蛾对Bt蛋白Cry1Ab抗性风险低、Cry1Fa抗性风险高的分子遗传机制,为Bt玉米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关键的科学论证。

为了分析Bt毒素Cry1Ab和Cry1Fa以及亚洲玉米蛾体内三种不同的受体(Cadherin,在ABCC2和ABCC3的相互作用模式下,研究团队首先选择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包括三个单基因KO品种和三个双基因KO品种在内的六个不同组合的基因敲除品种。随后,Bt蛋白质的两种不同除虫机制被揭示:Cry1Ab拥有ABCC2和Cadherin ABCC3有两个功能冗余的除虫通道,而Cry1Fa仅依靠ABCC2通道进行除虫。

根据田间抗性监测数据,表示Cry1Fa的Bt玉米在加拿大种植12年后,欧洲玉米蛾具有抗性;表示Cry1Ab的Bt玉米在种植21年后仍然对欧洲玉米蛾具有优异的防效性。室内抗性选择研究发现,玉米蛾对Cry1Fa的抗性演变速度明显快于Cry1Ab的抗性。

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奥秘:Cry1Fa有很大的抗性风险,因为它依赖于单一的除虫通道;Cry1Ab有两个冗余的除虫通道,需要两个不同的受体同时突变以产生抗性,这显著降低了抗性风险。

吴益东指出,“基因汇聚”(Pyramid)它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性治疗措施之一。它汇集和使用两种或不同除虫系统的BT除虫蛋白,促进多个受体只有在同时突变时才能产生抗性,从而减缓抗性进化的过程。对于亚洲玉米蛾来说,Cry1Ab相当于一种“天然基因聚合体”,因为它独特的受体功能冗余特征,增加了害虫产生抗性的难度。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建立玉米蛾BT抗性预测预警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制定避难所、基因聚集等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兴亮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Bruce吴益东 Tabashnik是共同通信的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8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