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一个电子屏幕,不能拯救孩子的眼睛

研发家 | 2025-04-25 20

近日,Xi市某网友在人民日报当地领导留言板提出,很多学校使用的教学电子屏幕导致学生眼睛疲劳,建议“取消教学电子屏幕”。这一建议将长期存在的电子屏幕纠纷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个建议准确地击中了家长的集体焦虑:电子屏幕造成眼睛疲劳,中小学近视率上升,教师过度依赖课件...然而,这些合理的需求背后也隐藏着认知偏差。

事实上,当一些家长把矛头对准电子屏幕时,很难停止教学工具的迭代。技术创新一直伴随着争议,从粉笔黑板到电子白板,从纸质教材到平板电脑。

4月16日,教育部等9个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转型。电子屏幕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具,不仅要考虑青少年的健康问题,还要考虑技术工具的教育意义。

这场争论中,首先,我们不应该抛开使用方法来谈论工具的不良影响。

目前有些学校确实存在电子屏幕异化为“PPT翻页器”的情况——教师直接播放录制课程,弱化课堂互动和知识推导过程,进而影响知识吸收率。其本质是使用不当阻碍了工具效果,技术便利性成为部分教师思维惯性的推动因素。

相比之下,一些学校和老师正在生产高质量的电子屏幕内容——动态知识呈现,使抽象知识直观易懂,有助于个性化学习。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技术载体的存废,而是工具使用背后的教育理念、方法、规范是否得当。

所以,什么是合理的做法?

一方面需要重塑教师的能力。根据课堂情况,更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内容和节奏,将信息化教学设计纳入教师考核,确保技术工具为教学创新服务,从而升级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在保证电子屏幕质量的前提下,有必要科学地限制使用时间。例如,一些眼科医生建议青少年持续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

在回复中,Xi市未央区人民政府表示:“不需要使用电子屏幕,必须使用时,每节课的电子屏幕开启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率达到52.7%,居世界第一。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有责任与卫生部门联合,制定相应的电子屏幕讲座使用寿命,并严格执行。

第二,近视的原因不能过分简化。

《中国公共卫生》2021年发布的一份专题报告指出,除先天因素外,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原因是长期近距离使用眼睛;随着电子产品的滥用,一些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超过2小时,以及缺乏户外活动,这些活动很容易被忽视。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少于2小时是青少年近视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年《现代教育与实践》发表的《小学生近视防控实践研究“双减”背景》一文指出,为了防控小学生近视,国内某地区的一所小学首先调整了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确保每天有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学校还与父母合作,鼓励学生课后参加体育锻炼。结果表明,在实施措施之前,学校有30%的学生近视,但在实施措施一年后,这一比例下降到了2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从2024年开始,各地教育部门陆续将“课间10分钟”提升为“课间15分钟”;《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于2025年1月发布,要求中小学生每天进行不少于2小时的综合体育活动。

这个系列强化了青少年运动时间的刚性要求,反映了教育价值体系的矫正。

在目前的教育场景中,繁重的学业竞争压力长期束缚孩子在室内,远离运动和自然,人为制造“视觉监狱”,导致学习和身心发展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影响孩子的视力,还会导致体质下降、心理焦虑和自然感受力下降...

电子屏幕争议的背后,是当代教育长期存在的困境。

所以,破解青少年儿童问题的症结,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电子屏幕的简单否定上。

良好的教育是培养一个既能适应数字时代又能保持身心健康的当代人。例如,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孩子》一书中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通过重构教育时空,让青少年回归生命成长的原始环境,通过“生态补偿”恢复被电子屏幕分离的感官能力,将知识获取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重建人与世界的核心联系。这种用“成长叙述”代替“正确答案”的教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帮助青少年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6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