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发现了人类短睡的第五个基因

研发家 | 2025-05-09 21

中国科学中山药物创新研究所研究员时,广森研究小组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校区教授傅惠团队合作,首次揭示了盐诱导激酶3(SIK3)第783天冬酰胺突变色氨酸(N783Y)与人类自然短睡眠之间的关系,验证了SIK3的睡眠调节功能在哺乳动物中进化保守,SIK3及其互动分子可以成为“按需调节睡眠”药物的潜在目标,为失眠、嗜睡等失眠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5月5日,相关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一般来说,大多数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但自然短睡群体每天只需要4-6小时的睡眠,主观感觉良好,精力充沛。此外,自然短睡群体具有疼痛、高门槛、乐观生活、抗衰老、精力充沛等特点。过去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短睡现象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基因被称为短睡基因,在人类睡眠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之前,已经发现了四种短睡基因,即DEC2、ADRB1、NPSR1、GRM1。

研究小组发现的SIK3是第五个人类短睡基因。研究人员通过对自然短睡家族和散发性个体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了SIK3基因的潜在突变N783Y,并进一步构建了同源突变小鼠模型。数据显示,突变小鼠每天的睡眠时间减少约32分钟,睡眠剥夺后的恢复睡眠时间减少54分钟,非快速眼动睡眠δ波动显著增强,符合人类短睡眠的形状。

体外实验发现,N783Y的突变显著降低了SIK3的激酶活性。根据AlphaFold结构预测,N783位于SIK3的胸氨酸富集区。突变引入的色氨酸侧链通过改变局部混乱结构直接影响激酶催化功能。在该区域周围引入其他位置的突变也可以增强激酶活性。

磷酸化组学深度分析数据显示,突变小鼠大脑中782个磷酸化位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68.1%呈现去磷酸化趋势,包括NMDA受体亚基等突触功能核心蛋白,这直接证实了“睡眠通过调整突触可塑性来保持神经稳定”的理论框架。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