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广东、方创琳等。与他的合作伙伴揭示了全球城市变绿的时空过程及其缓解城市热的意义。最近,《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相关成果。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球正在逐渐演变为“城市星球”。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化显著改变了地表特征,将自然植被大规模转化为不透水的地表,深刻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为了缓解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城市植被已经成为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因为它们在降温和碳储存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城市植被的动态特性复杂,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区域规模,对全球城市植被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的认知度较低。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基于全球30米分辨率提高植被指数(EVI)数据,利用LandTrendr算法,对1990年至2021年全球11235个城市城市植被的“变绿”(显著改善)、“变黄”(显著减少)趋势及其空间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这种高精度数据的使用解决了过去低分辨率数据的局限性,显著提高了对城市植被动态演变的认知精度。
研究表明,世界上近一半的城市植被呈“泛黄”趋势,约40%的城市呈“变绿”趋势。从空间模式来看,城市植被的变化构成了六种独特的方式,中心城市是全球城市植被“变绿”的核心区域。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人口分布和城市植被“变绿”在空间上存在不平衡问题,享受“变绿”福利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变绿”面积。在世界南北之间,植被“变绿”的比例分布也明显不平衡,北方城市明显高于南方城市。人均GDP的变化和城市植被的“变绿”比例。
研究还深入探讨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城市植被变化的综合影响,发现城市化和氮沉降对城市植被的“变绿”和“变黄”有不同的影响机制。城市植被“变绿”对降低城市热环境有显著贡献,尤其是在夏季和白天,可以显著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促进城市植被长期“绿化”不仅可以缓解极端高温对城市居民的影响,还可以促进城市空间的公平发展。该研究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化和城市气候适应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持。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