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社会组织形式会影响其寿命。周二,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动物那里得知,通过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分析了近1000种哺乳动物,发现群居物种比独居物种寿命更长。相关研究成果在网上发表在《自然通信》杂志上。
哺乳动物有多种社会组织形式,如独居、成双生活和各种群居方式。不同哺乳物种的最长寿命差异很大。例如,一些鹈鹕只能活2年,而弓头鲸可以活200多岁。
此前,学术界对豚尾狒狒等个别物种的研究发现,社会联系强的个人比社会联系弱的个人活得更久。与此同时,过去的研究还发现,群居可以降低被捕和饥饿的风险,这有助于延长哺乳动物的寿命。
“然而,对社会组织和寿命的跨物种的比较研究仍然非常有限。目前还不清楚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与最大寿命之间是否存在协同演变关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同通讯作者周旭明直言,阐明哺乳动物社会性与寿命演变联系的分子机制对理解哺乳动物的演变至关重要,但这些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这一次,研究人员分析了974种哺乳动物,比较了独居、成双生活和群居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析的群居物种包括亚洲和非洲象、环尾狐猴、山斑马和菊头蝙蝠,独居物种包括儒艮、土豚和东美花鼠。”周旭明说。
研究表明,群居物种的寿命一般比独居物种长。例如,独居动物的北方短尾鹈鹕体重与群居动物的马铁菊头蝙蝠相似,但最长寿命约为2年和30年,“这支持了哺乳动物社会团体与寿命协调演变的论点。”周旭明强调。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94种哺乳动物的转录组,确定了31种基因,以及与激素和免疫相关的通道,这些通常与社会组织和寿命有关。
周旭明说,这项研究表明,寿命的演变取决于社会组织的演变,即在哺乳动物中,社会组织与寿命之间的相关演变。同时,该研究也为阐明群居生活与寿命演变联系背后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保障。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