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改造新突破:自组装分子层实现二氧化碳高效运行

研发家 | 2025-05-16 20

近日,Xi交通大学教授肖春辉团队在国际材料领域的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了《自组装单分子层界面氢键网络重构调控CO2电还原增效机制》的研究成果。(Advanced Materials)。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利用可再生资源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战略。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为CO2RR的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做出了很多努力。然而,除了催化剂在CO2RR中的关键作用外,反应微环境也是影响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固液气三相界面主要通过喷漆聚四氟乙烯(PTFE)或者用其他疏水涂料建造,但这些方法往往会导致界面不均匀,离子/电子传输路径受阻,从而降低高外观水平的碳含量(C2) )产品选择性。

针对这一挑战,Xi交通大学肖春辉教授和陈圣华研究员提出了一种氢键网络重建,用于自组装氟化单分子层(F-SAM)该策略成功地构建了一个高效的三相界面,兼顾了大学物质传输和离子/电子传输。该团队通过在商业铜催化剂上组装F-SAM和硅氧烷来实现这一目标,并记住Cu@F-Si。其中,内部F-SAM均匀分布在电极表面,形成分子屏障,促进CO2的传输,同时抑制氢分析反应;外部硅氧烷氢键网络调节了界面水分子的结构,促进了质子供应,实现了深度氢化,改善了C2 产品的选择性。另外,界面强氢键网络保持了理想的H /e-转移路径,减轻了盐沉积和游离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提高了催化层的稳定性。

最后,Cu@F-502.5Si催化剂 mA cm-在高电流强度下,C2保持在85%以上法拉第的效率大约是300 mA cm-2.在电流强度下稳定运行超过100小时。该界面工程策略为提高CO2RR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并在许多催化系统中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6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