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地质工业小卫星发射成功
研发家 | 2025-05-18 21

5月17日中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空晴朗平静。在巨型发射架的包围下,朱雀2号改进版的远程二号运载火箭站立不动,等待出发。在发射场上,每个人都热情地凝视着,充满了期待。

“十分钟准备”、“五分钟准备”和“一分钟准备”。随着发射时间的临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动了各种记录仪器的运行、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理探测遥感中心、天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浙江省地质研究所等合作单位的科学家们都在等待发射时间的到来。

在这次发射的“一箭六星”中,上述团队联合开发的“地质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小型地质行业卫星。

“地质一号”将为地质环境监测、矿产资源分类和成矿目标区域预测等应用场景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遥感数据支持。”项目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王力哲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地质一号”卫星在可见-近红外和短红外波长范围内合理配置了16个和10个光谱段,重点检测和识别地质资源和环境因素。可以看出,在近红外波长范围内,主要检测水、土、矿、植被等主要因素,实现不同地质环境因素的精细光谱监测。在短波中

为什么“地质一号”卫星很小?据专家介绍,研究团队在卫星负载设计、光学配置和结构集成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技术创新和改进。采用能见光/短波红外共镜头设计、轻量级离轴三反射器系统、像元级涂层等高集成、轻量级负载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高光谱负载系统体积大、重量大、能效应用低、部分光谱段成像稳定性弱等问题,完成了卫星的小型化、轻量化。

“点火!”随着指令的出现,发射控制台上的操作员冷静而果断地按下了按钮。12时12分,火箭发射场传来低沉而强烈的轰鸣声。巨大的火箭起伏不定!火焰喷在火箭的末端,直接升到蓝色的云端。

“地质一号”卫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据专家介绍,地质行业高光谱段集中精细设计,以及卫星系统轻量化、小型化的商业地质航天发展理念。世界上只有不超过10颗在轨高光谱遥感卫星可以捕获1000纳米以上,其中大部分通过光栅分光获得许多不同的光谱。这种形式促进了每个光谱段的光谱宽度均匀一致,难以通过特定光谱段的大气窗。“地质一号”卫星突破了这一问题,首次在中国实现了410nm-2480nm 间地质检测谱集中精细设计,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基于配色和分光镜的三个独立焦面集成技术、像元级滤光片涂层技术和卫星轻型小型低成本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核心技术独立可控。

“发射成功!”随着乳白色火箭携带卫星消失在天慕中,看着神龙从天而降,大家欢呼起来!经过近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研发,中国第一颗小型地质行业卫星的发射成功。

“未来,我们将采用多卫星分布式光谱段设计的理念,推动‘地质二号’卫星的研发,加快高光谱环境条件资源星座的建设,实现‘时空光谱’的持续探测能力,地质遥感高光谱,为中国地质行业航天遥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王力哲充满信心。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9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支持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