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跨国临床试验表明,低风险中风患者的监测频率可以减半

研发家 | 2025-05-23 21

复旦大学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特聘教授克雷格·安德森、特聘研究员宋莉莉团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维克多·乌鲁蒂亚团队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人民医院教授隋轶团队开展了国际多中心、群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OPTIMISTmain,表明对于低风险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监测频率可降至17次,可靠性可显著改善医疗资源配置。5月21日,相关研究在柳叶刀上发表。

中风是我国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性缺血性中风(AIS)它约占中国所有中风人口的70%。静脉溶栓是缺血性中风初期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目前的治疗指南,AIS患者需要在治疗后24小时内进行37次密切监测。然而,高频监测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影响了患者的休息,而且影响了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如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在此背景下,克雷格·安德森率先在8个国家和114家医院进行了大规模临床试验,包括4922名患者。OPTIMISTmain采用创新的群聊设计,标准组采用24小时内37次评估的传统监测方案,低强度组采用24小时内17次评估的新方案。研究结果表明,2组低风险中风溶栓患者在90天不良预后、脑出血率和严重不良事件等关键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医院的ICU住房效率降低了低强度监测。

安德森说,这是第一项大规模研究,证实了中风后低强度监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证实,在保证初始密切监测的前提下,可能没有必要进行后续过度检查。

未来团队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是搭建全球科研合作平台。ACT-GLOBAL“计划与40个国家的约400家医疗机构合作,建立标准化的临床试验数据库和智能分析系统。该平台允许不同国家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统一的研究协议、患者序列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系统以及模块化的实验设计,同时开展研究分支,实现成果的批量输出。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9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