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青分级评审细节披露:A档占约20%,顶刊发文远不够,被评“差”C档杰青,“会采取措施”;353位,43%中科院院士曾获杰青资助
研发家 | 2024-04-25 0

近日,基金委官网转载了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新华社等官媒关于首次杰青项目结题评价及延续资助评审报道,报道披露了更多相关细节区别于以往,此次评审结果分出了A、B、C三档,A档对应3分,B档对应1分,C档对应0分。综合得分靠前且按照答辩项目数的20%确定A档项目,从而获得延续资助;如果50%及以上的专家认为某个杰青项目是C档,则该项目将最终被认定为C档

 

评价等级反馈至项目负责人的依托单位,作为其承担杰青项目表现的评价。目的就是破解杰青项目‘帽子化’‘终身制’等问题,对于执行情况差的项目负责人,“用人单位会采取一些措施” 加强督促引导。

 

199个项目中,占比约20%41个项目取得显著进展,被评为A档,获得下一个五年强度加倍的延续资助,资助金额可达800万元;9个项目因为执行情况“差”被评为C档

 

专家认为此次生命科学部的评审是“优中选优”“高手过招”顶刊发文远不是揽获“延续资助”的“金刚钻”,“大浪淘金”更有赖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力和学术鉴赏力

数据显示,1995年至2023年间增选的15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353人曾获得杰青项目资助,占增选院士总数的43%。2000年至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共授奖728项,其中杰青项目负责人参与完成596项,占比高达82%。2013年至2020年,共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9项全部由杰青项目负责人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奖的有6项。

 

向杰青项目“帽子化”问题开刀
——走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现场

 

4月15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项目”)第一组评审现场,19位评审专家点击鼠标和翻动纸页的声音持续数分钟后,投票结果出炉——区别于以往此次评审结果分出了A、B、C三档。次日,杰青项目结题及延续资助评审会全部结束,完成了对2023年底资助期满的199个杰青项目的考核评价。

 

这是杰青项目结题分级评价政策首次落地。经专家严格评审,199个项目中,占比约20%41个项目取得显著进展,被评为A档,获得下一个五年强度加倍的延续资助,资助金额可达800万元;9个项目因为执行情况“差”被评为C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表示,将把考核评价结果如实反馈依托单位,并建议项目依托单位为获得延续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提供良好的支持保障条件,对于执行情况差的项目负责人加强督促引导。

 

“推出这样的新政策,目的就是为了破解杰青项目‘帽子化’‘终身制’等问题,强化项目属性,构建对优秀人才的长周期稳定资助机制。”窦贤康说。

 

杰青是项目,而非“帽子”。多年来,杰青项目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战略人才,引领着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然而随着这一项目被广泛认可,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特别杰出的项目负责人没有获得延续支持,而个别项目负责人的项目执行情况与杰青项目要求差距较大。

 

为了进一步发挥杰青项目的引领作用,2023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将从2024年起,对上一年底资助期满的杰青项目开展分级评价。A档、B档、C档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在评审现场,投票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副主任谷瑞升向评审专家强调:“我们要分出‘优秀’、‘良好’和‘差’,着重看杰青项目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和科学意义。”

 

19位评审专家对应“专家NO.1”至“专家NO.19”的桌签间隔落座。工作人员则进一步提醒道:“每位评审专家投A档的数量不能超过答辩人总数的50%投C档的数量,不能低于10%。系统里有相关设置,A档投多了,或者C档投少了,都无法提交。”

 

近年来,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日新月异。在谷瑞升看来,此次生命科学部的评审是“优中选优”“高手过招”顶刊发文远不是揽获“延续资助”的“金刚钻”,“大浪淘金”更有赖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力和学术鉴赏力。

 

答辩者之一、杰青项目负责人王伟(化名)在与评委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了“精彩”的质疑,他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如果不是在答辩,我都想给这位评委鼓掌!”

 

谷瑞升告诉记者,每位专家给每个项目打出A档、B档、C档,A档对应3分,B档对应1分,C档对应0分。综合得分靠前且按照答辩项目数的20%确定A档项目,从而获得延续资助;如果50%及以上的专家认为某个杰青项目是C档,则该项目将最终被认定为C档

 

专家们在投票时慎之又慎。投票结束,有的专家擦了擦汗,有的专家长舒了一口气。

 

“分级评价相当于把想要‘躺平’的人再拽起来。”在评审专家李林林(化名)看来,这项举措是希望青年科学家能够从个人发展、团队培养、领域推动等角度考虑,继续前进。李林林相信这一政策对于破解杰青项目“帽子化”问题会有明显效果。

 

“如果被评为C档,我想用人单位会采取一些措施。”王伟认为,这将有助于解决杰青项目“终身化”的问题,并激励杰青项目负责人把心思都用在科研上。

 

“我们需要像麦克斯韦、牛顿一样的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这应该是青年科学家最核心的动力。”答辩者之一、杰青项目负责人刘惠(化名)说。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窦贤康表示,本次杰青项目结题择优遴选出20%的优秀项目,将给予第二个五年滚动支持,资助期满后再择优遴选50%的优秀项目,给予第三个五年1600万元的资助。通过十五年近3000万元的高强度支持,集中优势资源长周期培养造就高水平领军人才。

 

“除开展杰青项目结题分级评级及延续资助外,我们还将试点推进临床医师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向港澳地区开放杰青项目,培养更多领军人才,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窦贤康说。

 

【中国科学报】深化杰青项目改革,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

 

近日,首次杰青项目结题评价及延续资助评审工作圆满收官。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决定对41个评价结果为“A”的项目给予第二个5年延续资助,对评价结果为“C”的,将结果反馈给依托单位,建议对项目负责人加强督促引导。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遵循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创新之举,是破解杰青项目“帽子化”、杰青“终身制”问题的改革之策,对于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支持真正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在新的起点上攀登科学高峰、产出重大原创成果意义重大。
 
  杰青项目是上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为了解决当时我国科研队伍中存在的人才匮乏和断层问题,划拨专门经费设立的人才项目,是择优对青年科研人员进行稳定支持、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战略性举措。作为我国成功的人才品牌项目之一,杰青项目在科技界享有较高声誉。杰青项目基于科研人员已有科研基础进行评价,看准方向选对人,遴选出重要原创思想,给予足额经费支持,鼓励科研人员科技报国、创新为民。
 
  30年的实践证明,杰青项目的设立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成功范例。在杰青项目资助下,一大批基础研究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大多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数据显示,1995年至2023年间增选的15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353人曾获得杰青项目资助,占增选院士总数的43%。2000年至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共授奖728项,其中杰青项目负责人参与完成596项,占比高达82%。2013年至2020年,共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9项全部由杰青项目负责人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奖的有6项。
 
  杰青项目是科学基金项目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从诞生起就融入了科学的基因、具有项目的特征,它的设计、运行、评价都体现着科研项目的根本属性。杰青项目评审要求严格、程序规范,经过小同行、大同行多轮评议,选出的都是千锤百炼的“真金”,因此,在科技界享有良好声誉,在全社会具有很强公信力。
 
  为持续提升杰青项目资助效能、推动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自然科学基金委立足国家创新发展全局,着眼于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从2023年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女性科研人员申请杰青项目的年龄放宽到48周岁,向港澳地区开放杰青项目申请,试点推进临床医师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使杰青项目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链条更加健全。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杰青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譬如,一些项目负责人在获得杰青项目资助后,觉得“功成名就”了,认为可以歇一歇、停一停,减弱了继续奋斗的动力;有人将杰青项目视为人才“帽子”、身份“标签”,这严重脱离了科研本质、违背了杰青项目设立的初衷。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这些是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要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来解决。新一轮改革中,自然科学基金委刀刃向内、自己动手、自加压力、自我考核,进行杰青项目管理流程重塑,充分依靠科学共同体的“火眼金睛”,开展结题评价及延续资助评审,使杰青项目回归科研本位,让科研人员深刻认识到,获得杰青项目资助不是科研的终点,而是开展更高水平科研的新起点。
 
  自然科学基金委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解题,彰显了治理人才“帽子”、激活创新动能的坚定决心和勇毅担当。这是为科研项目“摘帽子”“拆标签”的创新实践,也是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的有益探索,得到各方广泛支持。
 
  项目负责人认为,择优连续滚动支持消除了以前需要不断申请项目的困扰,使真正有志于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可以获得更大力度的稳定支持,将有限的时间用到科研上,潜心钻研,追求卓越,做出重大颠覆性原创成果。评审专家表示,开展结题评价,改变了以前重申请轻执行、重立项轻结题的倾向,倒逼项目负责人扎扎实实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依托单位认为,获得杰青项目执行情况的反馈,可使用人单位对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能力、创新绩效作出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
 

  必须指出的是,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治理人才“帽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携手、共同努力,从全局和系统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治理、协同治理、源头治理。其中最根本的是加快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以科研实绩论英雄,将宝贵的科学资源投给一线最具创新活力的科研人员,激励一批又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改革,中国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定会建成,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一定会实现。

 

【新华社】让最优秀、最杰出的青年科学家持续奔跑

 

“项目执行过程中到底解决了什么重要科学问题?”“实质性增量是什么?”“研究成果在哪方面从源头和底层解决了国家重大需求?”……台下,来自不同领域的评审专家踊跃提问;台上,已是博士生导师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一一作答。

 

  这是记者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结题分级评价及延续资助评审会议现场看到的一幕。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科技界拥有较大影响力。多年来,该项目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成绩显著,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特别杰出的项目负责人没有获得延续支持,个别项目负责人的项目执行情况与杰青项目要求差距较大。

 

  杰青是项目,而非“帽子”。为进一步发挥杰青项目引领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自2024年起,对上一年底资助期满的杰青项目开展分级评价,并将评价等级反馈至项目负责人的依托单位,作为其承担杰青项目表现的评价

 

  评审现场,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要评选出不同以往的“A档”和“C档”。

 

  “A档”无疑是优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对获得“A档”的项目负责人给予第二个五年滚动支持,资助强度加倍到800万元,资助期满后再择优遴选50%的优秀项目给予第三个五年1600万元的资助,从而集中优势资源长周期培养造就高水平领军人才。

 

  同时,如果在一组评选中有50%及以上的专家都给某个杰青项目打出了“C档”,那么这个项目将获得“C档”的最终评定,这意味着该项目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

 

  从事近20年项目评审工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常务副主任王岐东,直接用两个字概括了评审过程:“紧张!”

 

  “这样的改革力度空前、彰显决心,目的就是破解杰青项目‘帽子化’‘终身制’等问题,强化项目属性,切实构建对优秀人才的长周期稳定资助机制。”王岐东说,“我们期待看到最优秀、最杰出的青年科学家持续奔跑。”

 

  “获得杰青项目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而要始终拼搏冲锋在科研一线。”回顾35分钟的答辩,一位杰青项目负责人依然兴奋,“这项改革有望覆盖我们科研生涯的全周期,为我们实现下一个科研目标‘扶上马、送一程’。我们一线科研人员举双手赞成!”

 

  4月16日,杰青项目首次结题分级评价及延续资助评审会结束,完成对2023年底资助期满的199个杰青项目的考核评价。经专家严格评审,其中41个项目取得显著进展,被评为“A档”,获得下一个五年强度加倍的延续资助;9个项目因为执行情况“差”,被评为“C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表示将把考核评价结果如实反馈依托单位,并建议项目依托单位为获得延续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提供良好的支持保障条件,对于执行情况差的项目负责人加强督促引导。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我们将深入思考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推动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深层次改革,除开展杰青项目结题分级评级及延续资助外,还将试点推进临床医师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向港澳地区开放杰青项目,培养更多领军人才,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窦贤康说。

 

  “获得杰青项目只是科研生涯创新和奋斗的新开始。”

  “只有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才能对得起国家的资助和信任。”

  ……

  评审现场内外,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久久回响。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