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肖立华/冯耀宇首次以正反向遗传的方式揭示了人兽共患细微隐孢子虫毒性的遗传决定因素,为隐孢子虫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在网上发表在《自然通讯》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隐孢子虫作为世界上仅次于轮状病毒的第二大腹泻病原体,可引起严重的腹泻甚至死亡。针对我国畜牧业良种引进和集约化养殖引发的犊牛隐孢子虫病频繁爆发、威胁人体健康的新挑战,研究小组重点关注病原体毒力决定因素和作用机制的科学问题。通过对感染过程中不同毒性分离株遗传杂交和杂交后代基因组动态变化的分析,创新构建了隐孢子虫基因型表型相关分析体系,首次确定了三个与病源感染性和致病性有关的定量位点(QTL)。
对比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在QTL地区的23个候选基因中,微毒力虫株在两个关键毒力基因中缺乏功能突变,其中编码分泌蛋白SKSR1的基因序列类型显著与杂交后代和野生分离株的致病性有关。SKSR1是进一步选择反向遗传操作模式和体内外多维感染模型,从分子方面揭示隐孢子虫的关键毒力因素。
本研究不仅为隐孢子虫毒性进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而且为新型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和疾病的准确预防和控制提供了关键的分子靶点和理论依据。
以上研究由国家动物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新发与人兽共患病研究中心共同完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资助。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