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法》如何更好地实施“高意愿、低行动”?

研发家 | 2025-06-01 22

5月29日,在第九届“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由中国科普研究院承办的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法实施服务科技工作者参加科普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科研机构、高校、科普机构、科技企业、法律领域的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科普法》实施成果、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激励制度、科普资源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科普法》的意义,认为法律为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提供了制度支持。针对实施瓶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呼吁加快制定细则,明确职责分工和考核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社会法研究中心主任翟志勇建议,科普贡献应纳入职称评定制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普教育研究支持中心执行主任周建中指出,目前科研人员存在“高意愿、低行动”现象,需要重点解决资金短缺、时间不足、技能提升三大障碍,分类制定激励措施。科技部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彭春燕表示,目前正在研究《科普法》与科技创新政策的衔接方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腺胃外科病房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主任田燕涛结合十年实践,强调科普需要平衡合理性和普及性,呼吁简化项目流程,增加资源投入。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王婷提出了“双向授权”的概念,主张在重大科研项目中设置科普任务指标,并提供能力培训支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分享了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际科普的经验,建议将科普纳入科研人员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

针对基础设施和资金的不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毛世平呼吁加强农村科学基地建设,将科学嵌入农村振兴,发挥产业链的协同作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金硕建议将科学场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抖音公共事务部副总经理陈书林介绍了平台通过交通支持帮助科普的实践,指出了内容系统化不足等挑战;壳牌网络副总编辑吴欧强调,完善版权保护制度,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普活动的经验,中国科学院工作局科普与学术部主任马强提出,要注重线上线下结合,更加重视青少年等重点群体,同时服务大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石鹏建议将科普深度融入中小学课程,通过“科学家进校园”播种科学种子。

《光明日报》科技部原执行副主任、高级记者金振荣表示,新时期科普模式的建设应强调全社会的主要责任,增加“全国科普月”科普资源的投资和内容呈现,引导建立全民参与科普、关注科普的价值观。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副部长顾燕峰表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将加强科普资源的社会动员和投资,建立和优化科普内容的科学审计机制,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普成果转化的支持。

与会专家提出,在新修订的《科普法》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科普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优化科普政策制定、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人才评价、工作激励等方式,进一步服务和保障科技工作者科普的积极性和成效,推动新修订的《科普法》的深入实施和实施。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2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