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厄尔尼诺转拉尼娜南海台风频发新机制曝光

研发家 | 2025-06-14 33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鑫/詹海刚团队在厄尔尼诺转拉尼娜秋季南海热带气流频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与复旦大学教授周文团队和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仲良团队合作。《npj气候与大气科学》发表了相关成果(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南方涛动厄尔尼诺-(ENSO)作为世界上最强的年际信号之一,它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与厄尔尼诺相比,拉尼娜现象更容易形成持续多年的事件,对大规模环境的影响明显不同。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是,拉尼娜事件的不同演变过程,尤其是ENSO位相(厄尔尼诺、拉尼娜或中性)的早期阶段,会影响热带气旋的形成吗?

针对这个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王鑫团队系统研究了三种拉尼娜类型(循环拉尼娜),基于前期不同的ENSO状态演变而来。-cyclic La Ni?a、多年型拉尼娜-multiyear La Ni?a、拉尼娜偶尔的发型-episodic La Ni?a)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循环拉尼娜”事件中,南海每年产生的热带气旋数量约为“多年型”和“偶发型”拉尼娜事件的2.6倍。同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产生总数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平均年产生13.5个(其他类型约11-12个)。

研究结果表明,在“循环拉尼娜”事件的秋季,中层大气的相对湿度明显增加,为热带气旋频繁发生提供了关键的水蒸气条件。这种湿度的增加与印度洋异常强化的西风水蒸气运输密切相关。这种异常水蒸气运输与南海地区的气流环流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水蒸气辐射,进一步促进了南海热带气流的形成。数值实验证实,上述印度洋水蒸气西向运输和南海气流环流的重要因素是菲律宾东海地区秋季暖海温异常。

此外,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温对早期厄尔尼诺事件的滞后响应,有助于维持菲律宾东部海域的反气旋环流,导致该地区温暖的海温异常持续到夏季。这种独特的环流场配置是“循环拉尼娜”的核心机制,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拉尼娜事件,有利于秋季南海热带气流的产生。

该研究对影响南海热带气流的“循环拉尼娜”事件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深入阐释,为了了解ENSO复杂演变与区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研究成果对热带气旋活动的预测和气候问题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