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低的承载成本搭载科学载荷上天

研发家 | 2025-06-17 33

“中国空间站的实验柜承载能力是国际空间站的两倍多,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最低的承载能力承载更多的科学负荷,以满足未来十年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需要。”6月17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征程斗士”中外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助理、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说。

会上,载人航天领域多位代表围绕“自强不息发展载人航天”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在交流会上,张璐展示了一个核心舱科学实验柜模型——无器皿材料科学实验柜。这是最早的科学实验柜之一。真正的橱柜高约1.8米。“我们的目标是将地上各学科的综合实验室搬到太空中,放入这样一个不到2立方米的实验柜中,支持科学家进行相关的科学和应用研究。”他指出。

在空间站论证之初,由于经验少,科研团队从零开始,从整个科学需求的论证到实验柜的架构模式,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领先的科学实验柜。他们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包括轻量化、大承载的结构动力学设计,实验柜的承载能力是国际空间站的两倍以上。

其中,高微重力、高精度时频、超冷原子、两相系统等多个实验柜是国际首创。“我们用行动证明了外国人能做什么,中国人不仅能做什么,而且能做得更好。”张璐说。

如今,利用这些科学实验柜,果蝇、斑马鱼、水稻、复合材料、新合金产品不断取得国际突破,相关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在张璐看来,这是我们自强不息、掌握核心核心技术的生动航天实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研究员李英良在交流会上也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断奋斗,从无到有完成千年飞行梦想,再到第一次太空行走,再到实现空间建设。

李英良说:“这些成就离不开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坚持,不断追求系统优化创新,不重复老路。”。例如,当时开发发射空间实验室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实验,提前验证空间站的部分核心技术。这条“同步”的技术路线不仅节省了资金,而且大大加快了工程进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洪也表示,空间站系统是实践新国家体系、坚持系统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取得系统创新成果的工程实践。

目前,科研团队正以运行良好、应用良好、中国空间站发展良好、2030年前实现中国登陆月球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