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125年后,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回家

研发家 | 2025-06-25 33

在云南蒙自市幽深险峻的天坑群中,一场意义重大的“回家”仪式正在垂直的石灰岩悬崖上举行。主角是失去125年极其危险的物种——大花石蝴蝶。6月2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昆明植物研究所与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开启了这次意义重大的“回家”之旅。

中国西南野生物种质资源库(以下简称种质资源库)副主任蔡杰说:“这次我们带着400多只大花石蝴蝶重返幼苗。这些承载着物种持续期望的幼苗在实验室和温室里生长了一年半到两年,现在是雨季,是重返野外的绝佳时机。

大花石蝴蝶是一种濒临灭绝的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云南蒙自海拔约2100米的山地石灰岩上。1895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廉·汉姆斯利根据威廉·汉考克在云南蒙自收集标本,描述了一种新的石蝴蝶类型——大花石蝴蝶,存放在皇家植物园。从那以后,大花石蝴蝶一度“消失”,因此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

蔡杰告诉记者,大花石蝴蝶的名字生长在石头上,开花时像蝴蝶躺在石头上,花瓣比其他类型大,因此被命名为“大花石蝴蝶”。它的石蝴蝶是欧洲和美国流行的观赏植物,特别适合生态气缸景观。更重要的是,大花石蝴蝶在冬天开花,增加了独特的欣赏和繁殖潜力。

2021年,在高山科学促进中心的支持下,种质资源库与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对蒙自市周边多个天坑进行了初步调查。6月17日,在无人机探测和专业攀岩队的帮助下,对直径超过100米、深度约60-100米的大型天坑进行了种质资源研究和采集。在这次调查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消失了几百年的新房群,这个“消失”的极端濒危物种在125年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发现这只是第一步。自2021年10月起,种质资源数据库采用组织培养(无性繁殖)技术,解决了野外物种稀缺和自然繁殖困难的诸多障碍。数百株幼苗承载着物种的持续期望,在实验室和温室中健康生长。

这次野外回归选择了两个地方。第一个重点选择了最初发现该物种的蒙自天坑,生态良好,外部干扰和威胁因素很小。第二个重点是离天坑约1公里的石灰岩林地潮湿的岩壁。重点靠近农业生产道路,交通便利,有利于回归后的后续监测。

“在这次野外回归中,我们准确地在几乎垂直的石灰岩悬崖上种植,这是恢复大花石蝴蝶的自然生长环境。回归工作和后续监测工作将由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和种质资源库共同进行。”蔡杰说。

蔡杰说:“从濒临灭绝的大花石蝴蝶的意外发现,到实验室的成功繁殖,再到现在回到野外,这是一项凝聚了无数人无数努力的闭环研究。让大花石蝴蝶在原始环境中扎根繁殖,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计划”最有力的实践。这不仅是物种的回家,也是研究人员对自然承诺的实现。”

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中国西南野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近1.2万种,植物离体培养材料近2300种,植物总DNA约7万种,微生物、大型真菌、动物种质稳步增长,共储存野生物种质资源2.7万种,33万种(植物)。目前,该种质资源库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野生物种质资源库,与英国千年种子库一起成为世界各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设施。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