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了环境温度与伤害急诊科之间的联系

研发家 | 2025-06-26 33

近日,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文军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段蕾蕾团队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揭示了环境温度与伤害急诊科的联系,进一步估计了未来不同气候问题下温度变化对中国伤害疾病负担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环境与健康展望》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

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群体伤害急诊成正相关。日均气温每升高1℃,伤害风险增加1.2%(95%) CI: 1.0%-1.4%)。其中男性。(ER=1.3%, 95% CI: 1.2%-1.5%)、0-4岁孩子(ER=1.5%, 95% CI: 敏感人群为1.3%-1.7%。此外,农业工作场所。(ER=2.6%, 95% CI: 2.3%-2.8%)是温度相关伤害的敏感场所;动物伤害(ER=1.8%, 95% CI: 1.6%-2.0%)是温度相关最敏感的伤害类型;海南、陕西、云南、广东、贵州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度相关伤害风险较大,空间异质性明显。

研究还发现,在未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温度相关的伤害负担将显著增加。在温室气体高排放场景(SSP5-8.5)下,预计本世纪末(2090年代)因温度变暖而增加的伤害将达到2563万例,为2020年代的5.7倍,归因分数将从0.63%提高到6.54%。在空间分布方面,2030年代东南部和中南部地区的温度相关伤害疾病负担高于其他地区。随着未来气候变暖的持续增长,虽然21世纪初其他地区的温度相关伤害负担较低,但预计本世纪下半年也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与温度相关的群体损害疾病的负担将进一步加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和群体气候问题适应措施提供参考,以减轻与气候问题相关的损害疾病的负担。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