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朝霞/邓健文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毕鸿雁团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洪道俊团队等合作发现,HSF1基因可变数量串联扩增(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引起原发性震颤的遗传机制。有关论文于6月23日在《大脑》上发表。
原发性震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之一,患病人数超过6000万,家庭聚集性明显。但其复杂的遗传机制长期不明,精确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
通过对165个独立的中国原发性震颤家系列进行分析,通过长读长测序技术,在HSF1基因第10个内含子中识别出两个串联重复单元的病变扩增。数据显示,携带扩增型VNTR的等位基因在患者中显著聚集,重复时间越长,症状越严重。
该机制研究发现,这种VNTR扩张会导致HSF1表达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中枢GABA能神经元功能。在果蝇模型中,将HSF1同源基因降低,模拟震颤和运动障碍表型;然而,类似的分子通道损伤也在患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中被观察到,这进一步支持了HSF1表达能力下降导致GABA能系统功能问题的推理。
HSF1是调节细胞应激反应和蛋白质稳定状态的关键转录因子,广泛参与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过程。本研究首次将其基因内含子的反复扩增与人类运动障碍疾病建立直接关系,为ET的遗传研究和靶向干扰提供了新的方向。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