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创新提出,长距离、大规模、可扩展的全连接量子直接通信理论结构,并在《科学通报》中成功实现了4个节点之间300公里的量子直接通信网络。(Science Bulletin)。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险峰和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李渊华团队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团队量子直接通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了双泵浦光参下转换技术,构建了一个抗干扰能力高的量子纠缠分发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通信后,各节点之间的共享量子态保真度仍保持在85%以上,验证了该方案在长途通信中的可靠性。经过300公里的传输,光子对数仍达到每个接收点的0-40。
这项研究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破传统星形网络架构的限制,实现全连接网络的可扩展性;二是通过优化纠缠光源制备技术,将传输距离提高到300公里;第三,基于量子态重构的误差修正机制已经建立,以确保多节点通信的稳定性。
据了解,该网络系统的成功构建为量子通信网络的实用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未来,相关技术可以应用于军事指挥、政府通信、金融交易等对信息安全要求极高的领域。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