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收到EI会议录用通知的喜悦还没散去,心里可能就冒出一个新问题:这篇论文的下一站去哪儿?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研究成果,谁都希望它的价值能最大化。直接把会议论文原封不动地投给期刊,行不行得通?这里面其实大有讲究,关键在于理解学术界的规则,并巧妙地规划你的发表路径。下面RDLINK研发家小编为大家整理"投了EI会议还能投其他期刊吗"~
一、核心原则:一稿不能多投,但可以“升级再投”
首先要明确一个学术界铁的纪律:严禁“一稿多投”。这指的是,你绝对不能将完全相同的论文,在同一时间段内,同时投向两个或以上的期刊或会议。这种行为被视为严重的学术不端,一旦被发现,后果会非常严重,可能会影响你和你所在机构的学术声誉。
但是,我们讨论的“投了EI会议后投期刊”属于另一种情况,通常被称为“扩展”或“升级”发表。这不仅是允许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受到鼓励的。其核心区别在于,你投给期刊的稿件,必须是在会议论文基础上进行了**实质性扩充和提升**的新版本,而不仅仅是改个标题或调整几个词语。
二、如何判断“实质性扩充”?关键看这几点
那么,什么样的修改才算“实质性扩充”呢?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主要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 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显著增加:这是最核心的一点。例如,你的会议论文可能只描述了核心算法和主要实验结果。那么,在期刊版本中,你需要加入更详尽的文献综述、更深入的理论推导、更全面的对比实验、更丰富的案例分析或者更长时间的性能验证。通常,期刊论文的内容量应该比会议论文有30%到50%甚至更多的增加。
2. 实验数据和结果的丰富:会议论文由于篇幅限制,往往只能展示关键实验结果。在期刊版本中,你可以增加新的实验数据集、进行更细致的参数敏感性分析、提供更多的图表来支撑你的结论,或者补充会议截稿后你新做的实验。
3. 结论和讨论的深化:会议论文的结论可能相对简洁。期刊论文则要求你对研究结果进行更深刻的讨论,分析其更广泛的意义、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简单来说,期刊论文应该呈现出比会议论文更完整、更成熟、更深入的研究故事。如果两个版本看起来大同小异,那就会被认定为重复发表。
三、必须注意的关键步骤:版权与信息披露
即使你计划进行实质性扩充,也绝不能忽略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1. 确认会议论文的版权归属:当你投稿给EI会议并被录用后,会议的举办方(比如IEEE、ACM等)通常会要求你签署一份版权转让协议。这份协议会明确规定你对已发表会议论文的权利和义务。大多数主流会议是允许作者后续发表扩展版本的,但有些会议可能会有特殊规定。因此,务必仔细阅读你签署的版权协议,确认其中关于扩展发表的条款。
2. 在投稿时进行明确声明:当你将扩展版论文投给期刊时,必须在投稿信和论文正文中,明确引用之前的会议论文。你需要说明这篇期刊论文是基于哪篇会议论文(给出完整题录信息),并清晰地阐述本文做了哪些主要的扩展工作(比如增加了哪些实验、深化了哪部分理论等)。主动、透明地披露信息,是避免误会的关键,也能向编辑展示你的严谨和诚信。
四、一种常见且推荐的路径:先会议,后期刊
在实际研究中,“先投会议,再扩展投期刊”是一种非常高效和常见的策略。
参加会议可以让你在研究的早期阶段就获得同行反馈,在会议上与专家交流可能会给你带来新的灵感,这些都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完善工作。之后,你再将这些宝贵的反馈和新想法融入论文,打造一个更扎实、更丰富的期刊版本。这相当于让你的研究成果经历了“初稿评审-修改提升-终极版发表”的完整淬炼过程,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
五、需要避免的“雷区”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 不要直接复制粘贴:即使是自己写的文字,也不建议将会议论文大段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期刊论文中。对于必要的重复内容,应进行重新组织和表述。
- 不要隐瞒历史:切勿心存侥幸,试图隐瞒会议论文的存在。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检索文献的能力很强,隐瞒只会导致直接拒稿甚至更严重的处罚。
- 咨询导师和前辈:如果你对具体操作仍有疑虑,最稳妥的方式是咨询你的导师、实验室的师兄师姐或有经验的合作者。他们通常能提供基于本领域具体实践的建议。
可见,投了EI会议后完全可以再投期刊,但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一个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化和升华的再创造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通过实质性的内容扩充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将你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