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整治学术不端,坚定不移破“五唯”

研发家 | 2025-11-27 0

近日,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学术不端撤稿论文专项整治行动。本次专项整治行动聚焦中国学者在自然科学领域国际期刊撤稿论文,对涉嫌抄袭剽窃、虚构伪造数据或图像、买卖论文、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等行为,将严肃开展调查和处理,并加强处理结果通报,强化警示震慑作用。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无疑是对学术不端乱象的强力纠偏,也是对科研诚信的整体重塑,而真正破解问题、筑牢科研诚信根基的关键,在于以彻底的 “破五唯” 推动科研评价体系的根本性革新。​

2023年,Springer Nature一次性撤销旗下43种期刊中的436篇中国作者论文;2024年,IOP出版社撤销中国作者论文800余篇;2021到2024年,出版机构Hindawi批量撤稿超8000篇,其中中国作者占比超过80%;2025年,Nature首次对撤稿机构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撤稿量最多的前10家机构中,7家来自中国的医院或医学院。

论文撤稿问题的高发,绝非偶然,而是“五唯”评价体系长期作用下形成的顽疾。近年来,国际出版集团多次批量撤销中国学者论文,主要原因是抄袭剽窃、数据伪造、买卖论文、虚构同行评议等,人工智能应用成熟之后,又以“图像问题”尤为突出。不端论文本身,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特征: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AI 生成虚假数据、付费操控评审意见等灰色服务层出不穷,涉事主体从高校师生延伸至科研院所人员,撤稿论文多扎堆于“短平快”的开源“水刊”。​

这一乱象的核心诱因,正是“五唯”导向下的畸形激励与生存压力。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在各项排行榜中取得比较好的位置,发论文的数量是必不可少的评价因素。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各地也都出台了破“五唯”的政策措施,但科研人员面临的“论文压力”从来没有真正消除:博士毕业、职称评审、科研项目申报,论文相关指标仍占主导地位。

这份压力从学校和机构传导到考核端,就成为必须完成的KPI,变成指挥棒。论文数量、期刊级别、影响因子成为科研人员毕业、评职称、拿项目、获奖励的“硬杠杠”,甚至是唯一标准。

但实际上,如果把几千乃至上万家单位所要求的论文KPI总和起来,估计全球的学术期刊都不够用。按理说,论文应该是在学术志趣的指引下对最新科技发现的总结提炼,但哪有那么多的新发现新发明呢?为了“达标”,部分科研人员放弃了潜心钻研,转而追求快速产出和数量取胜;一些单位为了提升排名、争取资源,也默许甚至变相鼓励科研人员重发表、轻质量。

“五唯”扭曲了科研资源配置,导致大量经费、人力投入到 “凑论文”的无效劳动中,而真正有价值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因 “周期长、产出慢” 被忽视,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阻碍了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更严重的是,“五唯”会持续侵蚀科研诚信生态。当“以论文论英雄” 成为共识,投机取巧者就能从中获利,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打击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近期被曝光的江苏科技大学的南“郭”先生郭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以 “零容忍” 态度打击学术不端,通过建立失信数据库、实施惩戒机制、完善长效治理等措施,对遏制乱象蔓延,具有重要的警示震慑作用。消息一出,已在相关科研群体引发巨大震动。

学术诚信是科技创新的生命线,科技部牵头的专项整治行动,是清除病灶的外科手术,而 “破五唯”则是调理根基、正本清源的举措。唯有坚定不移地破“五唯”,构建多元、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让科研人员摆脱功利化束缚,回归学术初心。唯有让科研资源流向真正有价值的创新研究,才能提升中国科研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公信力,真正为科技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