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非升即走制度,正把青年教师逼向绝路

研发家 | 2024-05-28 0

看到有高校的年轻老师因为非升即走/即降的制度而自杀的消息,挺痛心的。

 

国内高校目前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使得青年学者普遍很焦虑。我一直怀疑,创造性的工作,在一个焦虑的环境中,怎么可能出高质量的成果?

 

对学术创作来说,大学自身把土壤搞丰厚了,有了水草丰美的土壤,自然就能长出茁壮的大树。

 

可能有人会认为大学不应该养懒人,但本来就不能指望每位大学老师都成为出色的学者。

 

更何况,大学主要还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吧,学术上不出成果,不意味教学上不行,更不代表就是懒人。

 

目前的这种考核制度,只会造成大学老师在科研上投入更多,而在教学上投入更少。制度设置上的“既要又要还要”,最后只会导致不仅原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又带来很多新的问题。

 

指望在科研与课题申请上投入更多,同时又不影响教学方面的投入,怎么可能呢?

 

很多学生吐槽导师对自己的学业管得太少,包括论文指导方面。不排除有少数不负责任的导师,但从普遍情况来看,导师这边也有挺多的无奈之处,尤其是还没解决职称问题的导师。

 

在科研压力之下,再加上客观上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又有各类开会,还必须申请课题,再要挤出大量的时间放在学生培养上,也委实有难度。

 

老实说,在现今的高校,教学基本上就是良心活了。在教学上投入多少,是否愿意付出时间给学生,主要还是依靠导师个人的良心与责任感。

 

制度改来改去,往往到最后就是各方都更加不满,因为进一步恶化了原先的处境。

 

当然,要说根子就出在大学管理层,可能也有些不公,因为大学自己也被各种考评指标指挥着。

 

但凡在双一流与学科评比上排名落后,大学管理层就会有巨大压力。这应该就是当年外卖骑手困于系统中的文章,让那么多人产生共鸣的缘由吧。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相对于普通老师,大学管理层需要尽可能多地承担与消解一些压力,而相对于学生,老师这边应该更多地承担与消解压力,而不是层层传递压力,甚至变本加厉。

 

理由很简单,能力越大,责任应该越大。变本加厉地向下传递压力,只会使情势恶化,并与当初制度变革的初衷越来越渐行渐远。什么时候,能试着把压力向上传递而不是向下传递呢?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学术资源免费领取
加微信领取20G科研大礼包!
更有众多热门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