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广东工业大学怎么样?本科生凭啥能搞出国际级科研成果?

研发家 | 2025-10-31 0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神经形态人工突触器件”本科生团队模仿人眼能力,成功研发出了“光子突触晶体管(PST)”技术。这项技术将“感光+初算+记忆”装进同一枚器件,让镜头在捕捉到图像时就能边看边算、就地提取关键信息。这项成果解决了传统摄像头“先采集后计算”的痛点,还登上了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

而在这一重磅新闻中,小编最先注意到的却是“本科生团队”这个词。该团队的实力不仅打破了人们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固有认知,更让背后的广东工业大学进入大众视野——能培养出这样顶尖团队的学校,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广东工业大学对本科生科研的支持,首先体现在“精准到细节”的科研导师制上,这也是本科生能接触前沿项目的关键。广工大没有让“科研”成为本科生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通过“能力梯度培养+资源精准供给”的组合拳,把高难度的科研项目拆解成可落地的实践任务。

例如在导师匹配上,该校推行双向选择模式,确保学生的研究兴趣能与导师的专业方向精准契合。此外,实验室24小时开放跨年级共享的科研资源库更是打破了“低年级只能看、高年级才能做”的壁垒,不管是刚入门想尝试基础实验的大一新生,还是想深入推进项目的高年级学生,都能随时获取所需设备和资料,彻底解决了本科生“想做科研却没门路、没资源”的核心痛点。

更值得一提的是广工大独创的“三阶递进式”指导法,这套体系就像为本科生量身打造的“科研成长路线图”,让零经验的“科研小白”也能稳步成长为能独立负责项目的“准研究者”。

以“文献导航”建立学术坐标,到以“实验室实战”掌握标准流程,再到以“课题实战”赋予“子课题负责人”身份,这种“先建立认知、再动手实践、最后获得反馈”的模式,不仅让学生的科研能力快速提升,更把“被动接受指导”的外驱力,变成了“主动探索未知”的内驱力,这也是广工大很多本科生能在短期内做出高质量成果的重要原因。

从让本科生能接触国际前沿项目,到用完善的机制保障科研落地,广东工业大学用实际行动证明:本科生做科研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想在大学期间接触科研、提升实践能力的考生来说,这样一所重视培养本科生科研实力的学校,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毕竟,不是每所大学都能给本科生这样的机会:在本科阶段就能登上国际期刊、参与顶尖技术研发,真正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变成能改变行业的创新成果。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学术资源免费领取
加微信领取20G科研大礼包!
更有众多热门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