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

研发家 | 2025-11-14 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走进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

  前不久,《藏在高校的博物馆》上映,这是国内首部聚焦高校博物馆珍藏、展现学术文化传承的青春探索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聚焦10所高校的博物馆,记录珍贵馆藏与青年学子的奇妙相遇,以沉浸式视角揭开文物背后的学术故事与人文精神。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其中,高校博物馆数量并不算多,但有多所高校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还有大量小而精的博物馆深藏于大学校园。它们既服务于广大师生,又有不少向社会公众开放。

  中国高校里的博物馆应该如何建设?如何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多所高校博物馆负责人。

 

  一流大学就要有一流博物馆

  现代博物馆的发端与高校密不可分。相较于公共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以其专业性、特色性、学术性著称。

  “一流大学就要有一流的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施光海教授告诉记者,高校博物馆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举例说,牛津大学博物馆是全英第二大博物馆,已经成为很多人去英国旅行时“必打卡”的地方。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施光海连续几年的提案都以促进高校博物馆发展为主题。今年,他还专门发言呼吁,抓住机遇推动北京市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施光海同时兼任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联盟秘书长。他说,北京92所高等院校中,有27所高校建设了48座博物馆。“大众对很多高校的知名学科、知名教授耳熟能详,但对高校博物馆就比较陌生了。”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博物馆名誉馆长方辉教授已经从事博物馆工作30年。

  “我们藏品中的90%以上来自历届师生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可以说这座博物馆就是山大师生教学、实习的产物。”方辉告诉记者。

  如今,山东大学博物馆已经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济南、青岛两大馆区。其中,青岛馆区占地4.08万平方米,是全国高校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也设立于博物馆建筑之内。在博物馆展厅展示的外延部分,科技考古实验室建筑占地约5000平方米。

  这样的高校博物馆,除了服务于师生,还吸引着大量公众前来。方辉介绍,山大博物馆青岛馆区每年要接待20多万来自社会上的观众。博物馆里的“一亿年生物史、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一百二十年校史”展览体系,独具特色的馆藏品,不断获得好评。

  藏品是核心竞争力

  富有特色的高校博物馆里,藏着不少“好东西”。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整个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其前身是筹建于1914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享有“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的美誉。如今,作为全国高校中最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call to action icon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介绍,经过100多年发展,川大博物馆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藏品,现有历史人文类文物8万余件,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民俗文物等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享誉国内外文博界。

  在山大博物馆,方辉介绍,由于藏品大都是师生们亲手发掘而来,这里的文物与考古学结合非常密切,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独树一帜。”

  这个特点决定了,与大部分博物馆相比,山大博物馆在布展时,可以将文物出土地点、场景、故事以及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讲得非常清楚。很多展览是由老师带着学生一点点完成布置的。

  小而精,是很多观众对高校博物馆的印象。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馆长张勇告诉记者,立足于高校自身优势专业的博物馆,在馆藏展品方面往往可以立于同类前列。

  在绿树掩映的红色建筑中,北林博物馆的馆藏十分丰富。这里以中国陆生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收藏展示为特色,以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四大自然生态系统为主,是集植物、昆虫、动物、菌物等十大类标本于一体的现代化自然博物馆。

  张勇介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藏品有3个来源,分别是历史积累、捐赠和购置。藏品包括20万份植物标本,最早一份是京师大学堂收集的1879年采自土耳其的植物标本;还有13万余号动物标本,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94种。

  施光海认为,一所博物馆要产生真正持久的影响力和价值,藏品是其核心竞争力。他介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建馆初期,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历史已逾百年,主要展出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等地学标本。

  “博物馆中采集最早的标本可以追溯到1914年,由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采集的一块铜矿标本。”施光海说,除此之外,还有在周口店发现的大熊猫牙齿化石、采自珠穆朗玛峰顶的奥陶纪灰岩、采自太平洋洋底的多金属结核、来自南极大陆的岩石和地表苔藓等。

  对博物馆来说,征集藏品永远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故事。在地大,每当学校里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新矿物标本、化石标本,施光海都会主动找到发现者,征集藏品。


 
 

  “大家都很热情。”施光海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博物馆来说藏品不断增加,对研究者来说,标本没有比博物馆更好的去处了,“在博物馆,他们的研究成果每天都可能被人看到,而且可能启发新的研究。”

  地大博物馆对藏品的重视,让学校不少老师在野外考察时,格外留心为博物馆收集有特色、有教育价值的标本。同为矿石研究者的施光海很明白,这些标本专门去采集都不一定能采到,研究者们往往带回来的是某个时间段里最有特色的矿石标本。

  立足学科优势办博物馆

  在各个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其自身办学优势息息相关。

  《藏在高校的博物馆》纪录片中,选择的10个博物馆主题“去川大博物馆做文创”“去山大挖真文物”“去地大(北京)博物馆破解地球密码”“去北服破解美学密码”“去重理工汽车科技博物馆造车”“去农大博物馆挖虫族绝活”“去广州大学城打卡中药水晶宫”“去星海聆听岭南音乐”“去北林博物馆改造林木基因”“去对外经贸博物馆唤醒千年商脉”,体现的既是高校博物馆的特色,更是其所在高校的学科优势。

  在北京林业大学,张勇经历了一所大学博物馆从无到有的15年。

  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开始筹建博物馆,到2015年建完。从筹建开始,张勇就是主要策展人之一。他说,从一开始这所博物馆就依托学校的学术资源,做好服务教学、服务科研这个核心工作。

  “我们当时首先把学校所有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拿来,分析、拆解,看哪些课程可以放到博物馆来做,展厅设计应该如何进行配合。”张勇说。

  “我们展览策划和设计的定位是,为参观者提供很多可以探索、参与、学习的辅助手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说。

  周静举了个例子。上世纪30年代,华西协合大学专家对三星堆进行科学考古之后,第一次向全世界用英文发布了简报。如今,这份发表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的简报,在博物馆中做成了一块可感应的面板,观众选择对应页面,就能在前方屏幕中看到英文版面以及对应的中文翻译,进行仔细品读。

  “如果是一般的公共博物馆,可能不会这样呈现一份学术性非常强的考古发掘简报,但对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却是必要的。”周静说。

 

  川大博物馆的收藏,除了文物之外,还有大量学者进行田野调查时的工作日记、老照片等资料。在这些资料佐证下,文物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参观者也可以通过触摸屏进行深度检索,甚至有不少学生能在这里找到写论文的素材。

  “川大博物馆的收藏,始终跟办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收藏本身,见证着一代代学人用现代科学方法对西南地区的自然生态、多样物种、多元文化进行研究、收集、展示和宣传的过程。”周静说。

  周静介绍,在为川大博物馆新馆布展时,一方面展现出文物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展示着川大人在相关学科建设上的重要成就。比如,川大是最早进行三星堆科学发掘的单位,也是最早将汉代崖墓判定为墓葬并将其中大量随葬品收藏到博物馆中的,这些收藏和研究过程都在博物馆展陈中得以详细介绍。“我们要将文物背后的学术价值,通过展览,通过宣传活动等体现出来。”

  最重要的功能还是育人

  育人理念,在高校博物馆中得到突出体现。

  “博物馆首先是一个课堂。”方辉告诉记者,学生们在博物馆中可以观摩到实物,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可以直接使用或者学习的材料。

  方辉介绍,在山大考古专业,可以实现“四位一体”教学——课堂教学、田野教学、实验室教学、博物馆教学。“留在山大博物馆中的文物,比在地方博物馆中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在这里师生们会从藏品出发,将研究不断持续下去。”

  在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包含了来自40多个专业的学生。从维持秩序到展厅讲解,大都由学生们完成。张勇说,其实博物馆只需要聘请两个专业讲解员,呈现效果就比学生好得多,但对高校博物馆来说,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学生们通过在博物馆中的志愿服务,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博物馆的大多数志愿者都选择在本科之后继续深造。

  如今,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每年都要承接40多门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是第一位的,所有参观、调研等,都要为教学秩序让路。

  在张勇看来,高校博物馆的确与公共博物馆有诸多共通之处,但其最大区别在于,高校博物馆的核心内容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支撑。

  在博物馆工作的同时,周静还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博物馆正是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如果没有一个校园里的博物馆,我们在教学中,很难让学生便捷了解到博物馆是如何定位的,是如何确定使命和宗旨的,应该如何抓好博物馆的资源、特色进行差异化展览等。”周静说,博物馆专业的本科生,在上“展陈实训”课时,会与老师们一起组成策展团队,布置真正面向观众的展览。

  除了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在这所综合性博物馆,川大很多专业的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施展空间。除了讲解工作,学生们还可以在拍摄、剪辑、文创等多个岗位上做志愿者。在川大博物馆的文创现场,学生们用3D打印“复活”骑凤仙人,用方言盲盒解锁陶俑表情包,用数字技术破译青铜密码……将文物“玩”成了年轻人喜欢的样子。

  “博物馆是一个可供所有学科找到研究空间的平台。诸多专业,都可以与博物馆工作结合起来。”周静介绍,最近博物馆跟计算机专业互动很多,对于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博物馆中,学生们可以贡献自己的才智。

  藏在高校的博物馆,正在慢慢壮大、生长。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